在受众的眼里,总是有红网靓丽的身影

[综合] 时间:2024-04-28 08:52: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59次

原标题:在受众的受众身影眼里,总是总丽有红网靓丽的身影

编者按:菁菁岁月,迤逦暖阳,有红春华秋实,网靓时光飞逝。受众身影20年风雨兼程,总丽20年砥砺前行,有红20年硕果累累,网靓20年豪情满怀。受众身影在红网迎来20岁生日之时,总丽红网员工和网友纷纷敲动键盘,有红讲述自己与红网的网靓故事,或成长、受众身影或感动、总丽或收获、有红或惊喜……

红网散文随笔论坛网友合影。 图 / 郭大禹

我是2011年1月8号在红网注册的。之前曾经在凤凰、搜狐等网站游荡、驻足,在一些圈子里游戏文字。偶然的机会,与几个文朋诗友走进了红网城市论坛,在线上线下那是玩得不亦乐乎,还因为自己一个网名“六楼居士”,不得不作文特意说明:六楼居士,居住于六楼的人。只不过我这个居士,非佛之信徒,乃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之人。我在红网论坛好多板块也做过游客,后来因为爱好,更多时间便赖在散文随笔版。正因为这个“散”与“随”,我这个喜欢文字的人便多了些任意与随性。但是,在这些文字里,往往浇注着我的情和爱,喜和怒,哀和乐。于是乎,有一些纸质媒体、影视媒体、新媒体,有时将我在红网的有影响的文字,拽进了他们的领地。但是受众往往说:“我在红网里看到过。”因为他们或转载,或引用,只不过换了一个身份。

一篇散文,引起了影视媒体和报纸的关注

故乡,常常是在外工作的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是一点一滴的,是那般刻骨铭心。我的老家在宁乡市巷子口的花桥村,前些年合村大潮中,与周边的3个村合并,更名为扶峰村。其实,花桥在湖南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的记忆里,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地方。当年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曾经题词“花桥大队民兵是全省民兵的好榜样”,叶剑英元帅、省军区司令员龙书金接见过花桥民兵。新的村名,容易让历史淡化。

我无意评点并村的好坏,2017年曾写了一篇散文《半边街,那逝去的遥远记忆》,那古驿道、那古茶亭、那古石桥、那曾经轰轰烈烈的往事……像电影画面在文字里展现。2018年5月底湖南电视台要拍摄一个反映巷子口历史的纪录片,老家的堂兄弟给我打电话要我提供材料,我说:“你到湖南红网去看,百度一下就有我好多篇反映巷子口和花桥历史的文章。”与电视台同行的有《湘声报》记者。后来,电视新闻放了,《湘声报》与湖南政协网也全文刊载了那篇散文。其实我还有近三十篇发在红网的散文被各级报刊转载。

2015年10月初,我写了一篇《内足抒己,外足感人》的文章,是评田汉文诗集《山》的文艺随笔,发在了红网上。有心人将它转发于《岳阳日报》(2015-10-13 第五版)。2019年3月26日,田汉文做客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谈到《益阳与桃花江》时就引用了我发在红网的那篇《内足抒己,外足感人》文章。事后,田汉文先生打电话告诉我:“教授,昨天我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接受采访时,引用了你在红网发的那篇文章。”

一篇征文,红了产品,喜了乡亲

那是2012年上半年,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红网、湖南科技报社联合举办“经典湖湘”联合征文。我写了一篇《不喜他乡叶,独爱宁乡茶》的文章,发在红网。同年 11 月,评奖结束,得了个一等奖(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在征文里,我将宁乡茶的生产、特色、历史、影响写了出来。我的很多大学同学、宁乡老乡看了那篇文章以后,在网上给我留言,还有一些不熟悉的加我微信,索要我电话,甚至有朋友问我要茶叶。

沩山毛尖,那不是吹的,产于高山。宁乡茶,有独特的香味。据《沩山春秋》记载,当年少奇主席还送给周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喝过。我岳母自从喝过沩山茶后,从来不喝其他茶。这样的好茶,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酒香也怕巷子深。文章在红网发表后,受众、游客都有品尝沩山茶的冲动。难怪当年苏东坡被贬海南,曾在一个做油炸圈饼的老大妈那里吃过后,作了一诗,隐赞其美味。后来,这个老大妈的油炸圈饼摊位,天天门庭若市。现在的沩山茶,听说销量不错,产值过亿。在“农户﹢企业”的扶贫路上,我的一篇征文,无意中对家乡产品进行了宣传,乡亲们笑了。

一篇新闻,成就一个网红打卡地。

大多参加过线下活动。在益阳,由于有几个热心的版主,所以线下活动开展得比较多,内容丰富多彩。益阳兰溪,过去有“小南京”之称,是叶紫的故乡。同时,它也是龙舟之乡、山歌之乡,湖南有名的粮市,指的就是兰溪大米一条街。2019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红网传统文化版版主“呐喊的呼声”组织益阳市一些民间文艺社团送戏下乡,他邀我同行。

那些文艺团体在兰溪演出时,虽然天气很热,但是观众不少。表演节目中尤其是两个老大爷演唱的兰溪山歌,原汁原味,特别韵味,我心中有不少触动。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事后,我写了一则新闻《走,到兰溪听山歌去》。文章发在红网,几天后,这个帖子点击量竟然达到了40余万次。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搞地方文化研究的朋友特意找到我,问我要兰溪山歌,我说,你上红网找啊。一些到兰溪玩的游客,还提出要听一听兰溪山歌。兰溪的网友金保哥,是一个活跃分子,更是逢人便介绍兰溪山歌。每年的端午节,兰溪的龙舟、山歌吸引了市内外不少游客,兰溪一时成为网红打卡地。其实,益阳市高新区秋天的红枫大道,也是因为红网上一篇图文并茂的新闻,引来游客如云,后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都播出了。

一次采访,反响大,就如一块大石丢进池塘

2015年9月教师节前夕,网友“茶陵毛老师”在红网论坛爆料,说学生送给他的两张明信片有点怪,他怀疑上面印的是错别字(笔者注:其实是繁体字),身为语文老师的他对此无法容忍。

我接受了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贺姜华就此事的采访。就明信片上的几个繁体字,以及汉字的继承和发展,应用的范围,我回答了红网记者的提问。后来,贺记者将事情的经过和采风情况写成《湖南一中学老师把繁体字当错别字》一文发在湖南红网。文章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先后有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华网等五十多家网站转载,而且每一个网站的点击量都很高。

在受众中影响很大。我深切地感觉到那一次次线下活动,红网鲜艳的旗帜,来得更是真切,它永远飘荡在受众心中。(罗孟冬)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