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健康行动】医疗科普短视频走红,主播到底是医生还是演员?

[综合] 时间:2024-04-27 19:39: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42次

    “只要几块钱,透视补肾又健脾”“抽烟的社健视频朋友怎么备孕”“三甲医生教你正确洗脸”……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医疗科普成了不少短视频平台的康行“流量密码”。然而,动医到底媒体记者调查发现,疗科这些短视频良莠不齐,普短点赞上万的走红主播很可能出自于不懂医的“专职写手”;而一些穿白大褂、有平台认证的医生“权威”医生,却是还演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图源:卡乐图片。透视摄影/宁颖  短视频和直播具有直观性强、社健视频互动性高、康行方便快捷的动医到底特点,已经成为健康科普的疗科主要形式。数据显示,普短我国有73%的短视频直播用户曾经在手机端观看过健康科普类内容。其中42%的用户平均每周会观看1至3次健康科普视频。警惕“伪科普”乱象,尤其是让关系人们身体健康的医疗短视频回归科普本真,极为重要。  视频内容被流量主导  “脱发人的钱是最好骗的!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脱发是个皮肤病,换再多的洗发水都没用,每天要口服1毫克药物。”短视频平台上,来自广州、长沙、珠海三座城市不同医院的皮肤科医生,异口同声地对着镜头说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台词。  “我在同一天之内刷到了这三条视频。”家住东城区、有轻微脱发症状的杜先生说,“平时刷视频的时候,我会留意脱发相关的医疗科普。即使医生对脱发的科普建议有相似之处,也不应该雷同到这个地步吧?”  媒体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脱发”,发现不仅有皮肤科医生在做脱发科普,还有疼痛科、耳鼻喉科、外科等全国各地认证为不同科室的医生发布过内容相似的短视频,“跨科室科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位有30万粉丝、显示为就职于江苏省某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医生账号内,超半数视频都在科普“防脱发必看”“祛痘秘籍”“变美小细节”等皮肤科、医疗美容科相关内容。“为什么心内科的医生不讲冠心病,却要专门讲脱发、讲医美?”杜先生想不明白。  在这些“跨科室科普”医生发布的视频中,与脱发、医美相关的短视频点赞量能轻松过万,这类话题也成了短视频账号的快速涨粉“法宝”。  在电商平台售卖的“医生个人品牌打造”视频课里,“培训师”直接总结出了一句“多讲医美皮肤科,或讲妇科和男科,什么流量大就做什么,千万别自己想选题。”  实际上,妇科、男科的科普短视频不仅是“跨科室科普”重灾区,还存在内容庸俗化、打“色情擦边球”的倾向。在这类视频里,医生仪表不整地进行健康科普,策划“与医生谈恋爱”的系列剧情,评论区的讨论也都围绕着医生的外貌、身材,大多与医疗健康无关。  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产出这些同质化、庸俗化科普短视频的并不是假医生。他们都通过了各平台的资质认证,也在国家卫健委网站上有执业登记,因此公信力强,有一批忠实粉丝。“但他们全是‘演员’,背后都是MCN公司(网络红人运营公司)在操纵。”在短视频平台有近150万粉丝、就职于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王医生透露。  仍有不少博主没有资质认证  媒体记者注意到,在医疗科普视频中,大多数博主都有资质认证。如在一条名为“四个建议,希望对爱打呼噜的你有所帮助”的医疗科普视频中,不但出现医师职称,旁边还附有医院名称。媒体记者在其主页看到,博主名为“上海华山耳鼻喉科××”,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  据了解,用户昵称下方的小字是平台的认证信息,而医生认证十分严格,必须为“公立三甲医院全职医生”或者“非三甲公立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不仅如此,医生本人还需完成个人资料上传等操作。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浑水摸鱼”的博主存在。这类博主将自己的医学经历、医学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这样做的好处是无需审核。因为任何内容都会显示在个人主页上,这部分内容由博主自己编辑设置。  在某平台一则科普“正确洗头”的视频中,媒体记者注意到,该博主在视频简介中特意备注了“三甲(医院)医生”,却未提供医师身份认证或医院名称相关信息。  该平台还有一名叫“医者仁心”的博主经常发布医疗科普内容,在其个人主页也没有相关认证,只在简介中写着“一名基层妇产科主治医生,从医25年,擅长调理各种妇科疾病”。  在浏览这些健康科普短视频时,媒体记者发现这些博主大多穿着白大褂、以医生的形象出现在屏幕前,往往用“中医+姓名”的方式进行命名,并且在个人简介处注明了就职于某家医院和是否为公立,打着公立医院的名号来科普健康知识。从视频下方的留言来看,受众大多为老年人。  没有认证的医疗科普是否安全,未认证就科普是否合适?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利强认为,没有医师资质的人进行所谓的“医疗科普”,实质上是将他处获取的医疗知识加以传播,构成洗稿,其行为有违道德,涉嫌欺骗公众。  在北京大学卫生法教研室主任王岳看来,医疗科普中针对疾病的建议一定要有资质,但对于预防疾病,则不一定非要有医生的职业资质。  “演员医生”被公司操控  “运营公司联系过我很多次,希望我跟他们合作。”王医生2017年开始在网络上发布科普内容,现在已成为医疗科普头部博主之一。“公司提出的合作模式就是直接接管我的账号,由他们来替我想选题、写脚本、剪视频、回复评论区,我只需要在镜头前说话就行。”  王医生拒绝了这样的邀请。他每天下班后坚持自己更新一条科普视频,时长十几秒至几十秒。视频内容由他自己构思,构思好后直接对着镜头录制,再用电脑上字幕、做简单的装饰。“整个过程也就半个小时,根本不需要运营公司帮忙。”王医生说,“以普通医生的工作量而言,日更一条视频基本是极限。只有跟公司合作的医生,才能高频更新。”  根据王医生的介绍,媒体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家曾有意接管王医生账号的运营公司。已从这家运营公司离职的田女士告诉媒体记者,公司原本主营业务是代妇科与男科医生运营账号,现在开始涉猎皮肤科与医疗美容科。“代运营账号的选题和视频脚本都由我独立完成,我本人不是学医的,是学金融的。”田女士说,“跟我们合作的医生几乎不输出任何内容,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信任的不少医生账号背后都是专业的视频编导。”  根据田女士提供的线索,媒体记者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到与这家运营公司签约的多位医生,发现不少医生的个人账号IP属地(网络设备使用地址)与执业医院不在一个城市。“这是因为运营公司和医院分属两地,同一家公司会签全国各地的医生。”王医生解释。  “我了解的医生与运营公司合作的现象很普遍。”王医生说,“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选题库,里面是高流量的视频脚本。公司直接把现成的稿子交到医生手上,医生照着念就行了,所以说他们是‘演员’。”为了攒出“高流量”选题库,运营公司或批量抄袭洗稿,或走“擦边”路线,或危言耸听贩卖焦虑。杜先生在同一天刷到三位医生说一样的“台词”,说明“脱发人的钱是最好骗的”这条视频脚本就是从选题库里来的。  “即使签了运营公司又如何?说的又不是伤天害理的内容,我偏爱看。”在王医生发布的质疑“演员医生”视频的评论区里,也有人支持这种运营模式。“科普的目的是公益,但公司的目的是赚钱,这两者是有矛盾的。”王医生回应道,“即使有明令禁止医生直播带货,公司还是会钻空子盈利。”  医疗科普带货愈发隐蔽  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曾印发通知,要求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身份之便直播带货。就职于某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李先生告诉媒体记者,在新规出台后,医生合作运营公司的“流量变现”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媒体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发现,一些医生的账号主页链接着有在售商品的“店铺”,部分店内商品与医疗健康完全无关。“这属于硬广告。还有很多软广告,公司虽然不会让医生在视频里直接说出品牌名称,但会有意将品牌的经营理念、商品的有效成分和一些洗脑话术植入视频中。”李先生说,“这类软广大量集中在医美领域”。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将流量引入私域变现。媒体记者发现,一些医生在个人账号主页置顶了“如何通过正规渠道找到我”“114挂号流程快速找到我”等视频。媒体记者按视频指示联系了一位被平台认证为“北京某三甲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的医生,其所谓的“正规渠道”就是加“医生小助手”微信私聊沟通。“小助手”让媒体记者拍一张舌苔照片、填写病历表与主诉症状,来回几句后就要求媒体记者扫码交100元挂号费与医生预约“视频问诊”。在收款二维码上,赫然写着“北京三甲专家会诊中心收费处”,并备注“如缴费时被提示交易风险、谨防受骗,属于微信平台正常善意提醒,不用担心”。  “这样引流问诊显然是不合理的。”王医生说。中医问诊必须要看脉象,隔着视频无法搭脉。国家卫健委也明确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然而,在短视频平台上仍有患者在视频问诊后转账买药。  “只有公司帮他把短视频账号做大做强,才能引导更多看科普视频的人找他微信交钱看病。”王医生说,“但短视频平台不会管,因为问诊过程发生在平台之外。”  邓利强认为,医疗科普视频中如果掺杂带货、推荐药品、就诊医院等行为,属于医疗广告的范畴。用医务人员的名义推广药品、医疗器械、诊疗方法或者带货其他商品等,其实相当于是用医务人员的公信力来背书,这种行为违反医务人员九项行为准则。如果广告涉嫌虚假、夸大宣传等行为,则违反广告法;如果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医疗科普文章或者视频下恶意捆绑广告,这种行为还可能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以及肖像权等。  不能让市场主导医疗科普  面对短视频科普乱象,医院、短视频平台是否能起到监管作用?  “目前业内还没有比较权威、详细的指导规范。”王医生说。北京市东城区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向媒体记者透露,医院一般会要求有自媒体账号的医生备案登记,并向医生告知发布短视频的科学严谨原则,“但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审核、管理每一条视频内容。”媒体记者发现,许多医生都在账号主页简介里着重强调“言论代表本人,与所在医院无关”。  针对这种现象,清华大学健康传播学者苏婧认为,医院对执业医生与运营公司的合作情况应当有所了解和掌握。“医生的本职工作是在医院开展诊疗,因此有其他副业或劳动关系时应当让医院充分知情。”苏婧说,“要重申医疗的公益属性,不能让市场主导医疗科普。”  但在短视频平台的不作为下,了解医生与运营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并非易事。以某短视频平台今年发布的声明为例,平台宣称“不支持、不鼓励医疗健康认证账号交由MCN代运营、绑定MCN等行为”,但却默许很多医生在账号主页隐藏自己与运营公司的合作关系。“充分告知用户哪些医生账号在与公司合作,这是最基本的。”苏婧说。  苏婧建议,在短视频科普业态已经成形的基础之上,行业协会、医管部门等相关机构可以引导出台更细致的行为规则。“如果医生写一本科普专著,就有出版社二次把关;做一档电视科普节目,也会有传统媒体帮助审核。”苏婧说,“在科普短视频领域也一样,应当划定谁来负责,明确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  医疗科普短视频事关群众生命健康,必须严守科学底线。如何兼顾医疗科普视频的科学性与趣味性,为创作者提供合理合规激励,需要相关方继续在优化审核推荐机制、完善创作支持政策、斩断灰色利益链等方面多探索:平台要建立严格的医生及医疗机构认购标准,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标准;民众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擦亮眼睛;卫健委等部门要铁腕治理,对非法医疗问题进行打击,做到良币驱逐劣币。只有多方携手,才能为真正优质、硬核的医疗科普厚植创作传播土壤。  (透视社综合法治日报、北京日报、内蒙古日报、华龙网报道)  编辑:李煦、廖明娟(实习)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