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非遗“软实力”助力“硬经济”

[百科] 时间:2024-04-28 05:42: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59次
济南:非遗“软实力”助力“硬经济”

     “双节”假期,软实力千佛山景区的济南济非遗市集 济南:非遗“软实力”助力“硬经济”

     历下区非遗进校园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非遗济南真真切切演绎了一把“火、助力热、硬经香”大片,软实力毫不意外上榜“全国十大周边游目的济南济地城市”。

       极好看的非遗济南不仅有欢腾的泉水、诗意的助力秋天、如画的硬经美景,还有厚重的软实力人文历史、千年的济南济文化积淀和传承几代人的非遗技艺。

       不错,非遗今年“双节”,助力济南非遗很博眼球。硬经“活”起来的济南非遗,在时尚的创意设计下,正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非遗点亮假期经济

       先透过假期,看看非遗的表现。

       “没想到能体验这么多非遗项目,都很有特色。”10月1日,超然楼下的“超然市集”游人如织,其中,手工刺绣、传统布艺、陶艺、面塑、糖画等非遗体验展位前更是围满了游客。来自菏泽的游客贾先生高兴地表示,给两个孩子买了面塑和糖画,孩子们很喜欢。

       同日,山东手造(济南)展示体验中心内热闹非凡,记者注意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梭于各个手造展区前,或欣赏、或体验、或购买。三位来自传统口金包、尹式结艺、传统手工陶瓷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志愿者热情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巧夺天工的非遗作品和技艺。而在位于二楼的手造众创空间里,来自菏泽鲁西新区的钩织老师在给顾客讲解钩织技艺,大家兴致盎然,学得不亦乐乎。

       “双节”期间,我市很多商业街区和旅游景点举办了各类非遗市集和非遗体验活动,以多种形式让非遗技艺“活”起来,让非遗经济“火”起来。

       千佛山景区非遗市集古风浓郁,汇集了掐丝珐琅、手工陶瓷、泥塑、小麻叶制作、尹式结艺等众多非遗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中国济南商埠文化节期间,大观园内的“非遗大观”设置了非遗文化体验区,邀约皮影戏、兔子王、面塑人、葫芦雕刻等非遗传承人到场展示。

       2023济南·莱芜文旅康养节中秋之夜暨秋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上,刘家面塑、口镇南肠、陈家糕点、琴歌等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走上舞台,现场制作、现场互动、现场售卖,展示了一场热闹的非遗市集。

       山东博物馆联合滕州市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山东老字号暨非遗文化体验周”活动,现场“人才”济济,一帮热爱非遗的小朋友在父母的带领下有模有样地学习各种非遗技艺。

       显而易见,非遗成为假期消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非遗新经济崛起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非遗资源灿若星河,非遗保护与传承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截至今年6月底,济南共有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8个省级非遗项目、450个市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济南进一步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修改出台多项政策,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民间艺人进行扶持。开展知名传承人公开招聘学员工程,开设公益培训班,拓宽传承渠道,推动乡村文艺人才传承发展,一大批民间的古老技艺在入选非遗项目后,重新焕发青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明府城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国家支持的第一家城市工作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动非遗走上“云端”,打造非遗展示交易平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不断挖掘“曲山艺海”的非遗资源,建立了两处全国非遗曲艺书场试点,还承办了全国非遗曲艺周;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影响力的非遗旅游产品;组织形式多样的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

       与此同时,济南各区县也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组织辖区内非遗店铺、老字号、非遗文创企业参与其中,拓展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渠道,不仅营造了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非遗产业化

       “这个口金包配旗袍很好看,我要了。”“给我拿这个盘子,我要挂在书房的墙上。”“这个草编的挎包很有大牌的感觉,我买了。”

       从博物馆走向市场,从“指尖”艺术变成“指尖”经济,与时俱进的济南非遗正焕发出更强生命力和发展活力。

       “对于传统手工艺,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卖出去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文创产业供应链平台创始人巩茜表示,利用好非遗,使之形成产业化、商业化,让非遗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才能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化。

  如何让非遗形成产业化?

       2015年,巩茜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当年,她通过与新加坡一家商家合作,选派了我省剪纸、柳编、面塑、葫芦烙画、书法、木雕等非遗项目的8名非遗传承人到新加坡参加展销。当活灵活现的非遗产品现身异国他乡时,立即形成“抢购”之势,其中一款产品卖到了30余万元。

       “还有,在政府的推动下,柳编进民宿也做得非常成功,国内、国外市场都很大。据统计,山东的柳编、草编每年出口额在10亿元左右,成为非遗产业化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巩茜做非遗项目已做了十多年,对非遗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非常了解。她还创办了“柒+凝露”手造工场,立足非遗保护,辅助残疾人就业,充分发挥产业、项目和运营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激发“山东手造”供应链新动能,将助残就业嵌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非遗产业链,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培训方式,实现“订单规模化”“培训个性化”“就业居家化”,最终实现辅助性就业的产业孵化。

       巩茜做非遗项目,有一个诀窍:反向生产,即先去寻找订单,再回头做研发、设计和生产。“这样就不会出现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的情况。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形成订单规模化,继而实现原材料的集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否则,若等做出来以后再去找市场,就难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项非遗可以创新出好多产品。以传统黑陶为例,可以做精美的笔筒,也可以做成小巧的加湿器或者玲珑的小夜灯,都能为日常生活所用。“还可以实现跨界融合,让非遗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手艺的特色,又更具现代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济南非遗,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