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轧钢工人到制冰师,刘博强的“冰火”转变

[热点] 时间:2024-05-02 16:06: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91次

刘博强今年43岁,冰火在首钢工作24年了。从轧随着北京进入冬奥时间,钢工他的制冰工作场地从热气腾腾的轧钢车间,转向冷气十足的师刘冰壶场地,他也实现了从轧钢工人到制冰师的博强变转型。

如今,冰火冬奥会的从轧脚步临近,刘博强希望为服务保障冬奥会贡献自己的钢工力量。我相信,制冰凭着中国工匠的师刘韧劲,我会做得更好。博强变

刘博强正在打点。冰火受访者供图

从钢花到冰块

刘博强在首钢干过轧钢工、从轧焊接工、钢工维检工。在钢花四溅的车间里,他就见证过工匠精神。多年后,他把这种精神延续到首钢四块冰的工作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匠精神,就是把自己这一行干到极致。刘博强回忆说,他刚到首钢工作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儿,当时的第一任班长就是首钢的四化尖兵,也是车间轧钢最快的人。其他人轧一块钢用时一分钟,这位班长只用55秒。

别小看这5秒,一个班下来,他能比别人多轧好几块钢,产量最高。这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要特别认真和仔细,才能抢回这几秒钟的时间。

受这位班长影响,刘博强干活也不怕脏累。有一次,他钻到轧机后面更换油管,拧开一个直径30厘米的螺丝,干完活儿出来,身上、脸上沾满了油渍,同事完全认不出他。那时的他不曾想到,未来的工作环境会发生天壤之别。

2016年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北京园区后,老厂区的精煤车间、运煤车间陆续改造成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四块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四个场馆,用于国家队训练。

此前,刘博强没关注过冰上运动,只在做空调维检时学习过一些制冷原理。但他还是出于好奇,报名参加了制冰和扫冰培训。2017年7月,刘博强前往首都体育馆学习,开启了他的制冰之旅。

打点制出完美场地

制冰不是往地上泼点水就完事了,这里面的门道儿很多。为了多学一点,刘博强休息日也不闲着,跑到首体帮师傅们干活儿。

3个月后,刘博强带着学到的扫冰手艺回到了首钢,当时他还接触不到核心的制冰步骤,但已将制冰机的使用操作规程默默地记在了笔记本上。

彼时,首钢的场馆已经陆续启用,早上7点,运动员开始训练,刘博强4点就要起床,5点就要抵达冰场清理完毕。下午4点,运动员结束训练,他又回到冰场继续修冰,干到晚上10点,到家已经11点了。不久后,勤快的刘博强被分到冰壶馆辅助制冰。

与其他场地相比,冰壶场地对平整度和滑度的要求更为苛刻。刘博强解释说,一般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对场地平整度的要求是,任意3平方米区域高度差不超过2毫米,但冰壶场地平整度极细微的差别,都会对冰壶走向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冰壶赛道和普通的冰场不一样,并非是光滑的表面,而要有一层小凸起,专业术语叫冰点,目的是增加赛道滑度,方便冰壶滑行控制和刷冰。人工制作冰点的过程叫做打点,是一项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

冰壶赛道长45.72米、宽5米,从头到尾打一次点,规定时间是45秒,慢了或者快了都不行,考验的是力度、熟练度和精准度。

不甘于扫冰,刘博强向冰壶馆的制冰师借来打点壶,每天坚持高强度的练习,右胳膊比左臂粗了一圈,终于形成了肌肉记忆。

在国外制冰师的指点下,刘博强的制冰技术日益增进,他期待自己能参与冬奥会制冰工作,为冬奥会贡献力量。

■ 对话:我跟洋师傅学习武功秘籍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这次转型?

刘博强: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园区,园区开始产业转型。不仅是产业转型,我们首钢人也要转型。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候,恰巧我对制冰也很感兴趣,所以就有了学习和参与制冰的机会。

新京报:制冰都有哪些步骤?

刘博强:制冰包括冻冰、修冰、融冰等步骤。光是冻冰,就有浇冰、刮除冰面杂质、喷白、划线等多道工序,也有很多要求。

比如冰壶要求冰厚3厘米,冰球要求冰厚5厘米,短道速滑要求冰厚3.5厘米至4厘米,花样滑冰的冰则要冻到5.5厘米至6厘米。因为花样滑冰运动员有很多跳起和下落的动作,如果冰不够厚,冰刀就有可能扎到冰面下的水泥地里,导致运动员受伤。

新京报:据说全世界范围内,最顶级的制冰师不超过20人。你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速成制冰师的?

刘博强:我刚到首钢冰壶馆工作时负责清理冰面,真正负责制冰作业的是加拿大顶级制冰师吉米的团队。为了能尽快上手,我背着40多斤的打点壶在马路上练习打点,练了好几个月。

一次偶然的机会,吉米因团队缺人临时安排我打点,成功之后,吉米这才让我正式上冰。后来我的很多经验,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为了和他更好地交流,我起初还认认真真学了几个月英语。

有一段时间,我都不愿意离开他。因为平时按部就班的工作,很多问题是看不到的。但当问题突然出现的时候,吉米会灵光一闪,利用丰富的经验快速解决问题。我每次都很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处理,就快速记录下来。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两三本武功秘籍。

新京报:你真正可以独当一面是什么时候?

刘博强:吉米是首钢冰壶馆的主制冰师。去年遇到了突发情况,他年过九旬的母亲病了,他便提前解除合同回国了。然而,由于合同结束,他团队里的中方人员也结束工作离开了。当时,首钢冰壶馆制冰的任务落在了我一人身上。

去年11月,国家队在水立方训练,挑战队在另一块冰场训练,两个队回首钢冰壶馆比赛。以往是吉米给我安排工作,我不用考虑太多,照做便是。这次挑战赛是现场直播,我又负责六轮比赛中第一轮(周)的制冰工作,压力非常大。

头一次做主制冰师,我有点惶恐,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要把所有事情都考虑到,但更多的是兴奋,我终于要把3年来学到的内容都用上了。我把之前总结过的经验拿出来看,反反复复琢磨。冰面的质量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最终,运动员的反馈也让我觉得很欣慰,他们说,冰面非常稳定。

新京报:作为制冰师,你需要做什么来维持冰面的稳定?

刘博强:制冰期间,我要随时检查制冰系统的数值,观察室内外湿度和温度,记录冰场的厚度、平整度和滑度,对冰场进行维护。

如果比赛过了中场,冰面的滑度和弧线发生变化,也就是场地不稳定的话,对运动员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冰面温度肯定会随着运动员的运动、观众的多少、季节的变化等发生变化,所以我还要判断冰场的实时情况,调整制冰系统的参数。

比如室内灯的开放时间也会影响冰面温度,所以提前一两天,我就开始观察和测试室内灯对场地的影响。另外,修冰和打点也要做到尽善尽美。

新京报:现在你经常在冰场工作,会觉得冷吗?

刘博强:目前,冰壶馆恒温在12摄氏度至15摄氏度,冬天还是挺舒服的,我穿上羽绒服在里边不觉得冷,一干活儿还会微微出汗。

但是夏天比较难受,因为温差太大了,室外三十五六摄氏度,湿度也高,一身汗粘住了衣服,再进室内冰场,汗一下就没了,特别容易伤风。所以我常备着霍香正气水。

新京报:对于冬奥会,你有何期待?

刘博强:无论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冬奥会,我都觉得非常荣幸,这段经历也将成为我珍贵的回忆。我希望通过举办冬奥会,大家可以总结更多的制冰经验,提升制冰技术,更好地服务保障我国的冰雪运动。

另外,在和运动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我目睹了他们训练的辛苦,我由衷地希望中国的奥运健儿能突破自己,取得好成绩。

新京报记者 张璐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