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浙江端头村:人均日产外运垃圾38克 正文

浙江端头村:人均日产外运垃圾38克

[时尚] 时间:2024-04-29 10:50:3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40次

  原标题:浙江端头村:人均日产外运垃圾38克

  一大早,浙江浙江永康端头村村民项爱银和俞爱飞在完成村里的村人产外清洁工作之后,又来到位于村中芋头田里的均日圾克垃圾分拣站。

  纸盒投入高价值纸类的运垃回收桶、塑料杯放进低价值塑料的浙江桶内、卫生纸装入可焚烧垃圾桶内……二人动作迅速,村人产外不一会儿,均日圾克便完成了数十包垃圾的运垃分拣。

  从2016年起,浙江项爱银和俞爱飞被“聘为”端头村的村人产外“职业”垃圾分拣员。这个地处浙江中部的均日圾克村庄,因发起“垃圾革命”成了“网红村”。运垃3年来,浙江这个145户、村人产外250人的均日圾克村庄,日均外运填埋和焚烧的垃圾量不超过15公斤,这意味着每人每天只产生38克需要外运的垃圾。

  谁能想到,曾经端头村也饱受“垃圾围村”之苦。村妇联主席苏杏芳回忆,早年农村生活垃圾不出村,或做饭焚烧或上山堆肥。“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苍蝇扑面,居住环境非常恶劣。”

  端头村所在的舟山镇,作为水源地,是永康市唯一一个不允许发展工业的乡镇。长期以来,端头村大多数村民只能依靠种植水稻、芋头等农作物获得收入,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当上村支书以后,我开始思考,这个村子的出路到底在哪?”端头村党支部书记俞海说。

  “我到各地考察学习,发现很多村庄的蜕变,都是从环境开始的。”俞海说,这给了我一些启发。2015年,俞海开始关注垃圾分类。彼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行“两次四分法”,但他并不想盲目复制,认为垃圾分类不仅要结合本村实际,还可以做得更细致。

  根据端头的自身情况,设计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监管体系……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16年,一场“垃圾革命”在这个小山村拉开序幕。

  为了更好推行垃圾分类,端头村规定,村里大部分垃圾都要投放至分布在全村的5座“小木屋”中。每个小木屋分3个投放口,黑色(其他垃圾)、绿色(厨余垃圾)和蓝色(可回收)。

  “考虑到一些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我们干脆统一发放3种颜色的垃圾袋,垃圾袋有每家每户的编号,村民只需按颜色扔进投放口。”俞海说。

  在端头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还安置着一个绿色“大酒瓶”。“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闲时喜欢聚在一起喝喝酒。”苏杏芳介绍,酒瓶统一存放在这里,作为低价值玻璃,会被专业回收公司带走。

  对于有害垃圾,端头村同样有办法。“村民只要将家中用过的电池、灯泡等有害垃圾拿到村头的生活超市,两节电池或两只灯泡就可兑换一袋食用盐。”俞海说,到月底,村两委会从超市回购这些有害垃圾,再进行统一处理。

  源头分好,只是第一步。垃圾从“小木屋”出来,就到了项爱银和俞爱飞手中。在垃圾分拣站,排列着15只垃圾桶,分为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大类,而回收垃圾又细分为“纸类”“塑料类”“玻璃”“纺织”“金属”几大类,下面又分为高价值、低价值两小类。项爱银说,她们的工作就是要将垃圾细分成15个小类。

  “垃圾分类难在源头分拣,难在习惯保持。”俞海说,在推行垃圾分类初期,有些村民一时间难改随意丢垃圾的习惯,他就带着村干部亲自上门,一件件帮他们分拣,直到每个村民熟练掌握并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如今,端头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分类“网红村”。从推行垃圾分类开始,端头村已经接待了1000多批从全国各地前来“取经”的考察团。而环境好了,发展采摘经济,游客量也与日俱增。

  现在,由村民投资入股建设的村旅游文化综合大楼已建成。俞海说,除了民宿和会务接待,这里还将设立“垃圾分类大学堂”,将垃圾分类的“端头智慧”推广到更多地方。(记者 段菁菁 郑梦雨)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