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齐河县爱国拥军成传统,一段佳话堪为证——一家四代10个兵

[热点] 时间:2024-04-29 23:53: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73次

原标题:山东省齐河县爱国拥军成传统,山东省齐一段佳话堪为证——一家四代10个兵

“爹,河县这是爱国您孙子小飞前几天在部队立二等功的喜报……孩子没有辜负咱对他的期望。”这两天,拥军在山东省齐河县晏城街道玫瑰园小区的成传家中,于明拿着儿子的统段立功喜报,眼里泛着泪花向父亲于洪信报喜。佳话

于洪信老人的山东省齐百岁生日前夕,这个喜报可谓“喜上加喜”。河县

于家四代出了十个兵,爱国这在当地传为佳话:爷爷辈的拥军于洪信夫妇,儿子辈的成传于明夫妇,孙子辈的统段于飞夫妇,都是佳话“夫妻兵”,此外整个家庭还有4人在军营摸爬滚打过。山东省齐

于家从军报国的传统,得从于洪信老人说起。

为抗击日寇,1939年冬,于洪信加入了八路军115师。1942年10月,在临沂市费县歼灭土匪战斗中,他头部不幸被炸伤,眼睛几乎失明。伤好后,经组织批准留在野战军医院工作的他,与护士孙运兰喜结良缘。1955年10月转业时,原本可以留在济南的于洪信、孙运兰夫妇,主动要求分配到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鲁西北工作,成为齐河县供销社的工作人员。

受父母影响,于明从小做梦都想穿军装,老人十分支持儿子的选择。1974年10月,于洪信带着儿子到县人武部进行兵役登记并报名参军。经过体检、政审和役前教育训练,于明光荣入伍。

刚到部队,于明在新兵思想问卷调查“入伍动机”一栏中写道:“沿着父母足迹,立志当兵。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当逃兵。”1976年6月,部队移防时决定派十几名官兵到青海西宁条件艰苦的地方打前站,于明不假思索报了名。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他被紫外线照射得皮肤出现血丝。面对种种困难,于明咬牙挺了过来,兑现了当初“不当逃兵”的诺言,与战友一起完成部队赋予的任务。服役期间,于明结识了山东籍女兵张锡荣,1980年两人退役后结婚。

于明的独生子于飞,经常参加父母战友的聚会,从小就萌生了当兵的愿望。2000年高考填报志愿,他唯一填报的志愿就是军校。经过面试、体检,于飞如愿成为一名军校学员。离开家乡的那一天,爷爷、爸爸、妈妈一起买了长途火车票,送他到军校报到。军校毕业两年后,于飞顺利考入军事学院攻读研究生学历,毕业后分配到驻北京部队。

在军营里,队列场上的汗流浃背,训练场上的匍匐前行,丛林里的警戒巡逻……一场又一场、一次又一次艰苦磨练,让于飞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军官。大学本科同学、“学霸”女军官刘放,敬重于飞一身阳刚的军人气和他的勤奋上进,经过长达8年的爱情长跑,2009年3月两人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妻二人立足本职,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工作业绩突出。于飞被军地联合表彰为“全国国防交通先进工作者”,获评“火箭军优秀机关干部”,并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刘放也获评“火箭军优秀科技干部”,荣立三等功一次。

“看到儿子、儿媳取得这些成绩得到部队认可,我们全家都特别高兴。”张锡荣激动地说。

“由于参军时期不同,没有留下全家人穿军装的合影。”于明翻阅着老照片,自豪中又带着一丝遗憾。

“一天是军人,一生是军人。今后,我愿意让更多家人参军……”于洪信老人坚定地说。(■李 晗 宋宜广)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