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走进春天,带着希望再出发——海南日报“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热点] 时间:2024-05-01 17:25: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79次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 | 走进春天,新春新春带着希望再出发——海南日报“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编者按

历添新岁,走基着希走基春满山河。层走出发层特人们播下春天的进春种子,同时也收获着春天的天带希望,以奋斗为笔,望再以梦想之名,海南在前行中书写未来。日报

走过极不平凡的别报2022,走进充满希望的新春新春2023,今年是走基着希走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层走出发层特推进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关键之年。新春的进春阳光,照亮每一段奋斗的天带征程。

1月以来,望再本报精心组织“新春走基层”报道,派出多路记者,奔赴基层一线,深入各行各业,于亮丽的风景中感悟基层的变化、于火热的生活中体察时代的脉搏,以文字和镜头记录自贸港建设成就、城乡发展变化、百姓美好生活。

本期特别报道选取6名记者今年春节前后在基层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与读者一起见证团结奋斗的新图景、蓬勃向上的新时代、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有一种发展鸣奏“自然韵律”

■ 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这里是声音的“海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七仙岭全球热带水果博览中心项目和别的项目有明显不同——除了机械施工的响动,还有风声、鸟声等声响从四面八方涌来,大自然的声响如此灵动。

这是一个老园子里“长”出的新项目——博览中心依托海南农垦旗下保亭热带植物园升级改造而建。植物园里完整保留了榴莲、山竹、红毛丹、橡胶等众多珍贵种质资源。

海南日报记者邓钰(右)。

早在项目动工前,我就多次探访这个有着六七十年历史的植物园。新春走基层,再次来到这里,我惊喜地发现这些自然之声依然澎湃——项目各方从规划之初便确定,绝不大拆大建,坚持保护性开发,所有土木设施要傍树而生,依树而建,力求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园区生态。

余音不绝,新声又起。在园区里,新声音诉说着新变化:伴着工人施工作业的热闹声响,游客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区“拔地而起”;随着枝叶摇曳的哗啦声响,尖蜜拉、黄晶果等50余种新栽下的新奇特果树在此扎根,丰富了园区的种质资源;谋划文旅发展的商谈声响起,一个三产融合的新业态雏形初现……

在园区里,我用耳朵“听”发展,其中的“变”与“不变”尤为值得关注。变的是人们告别粗放开发的老路,以保护为基,多种形式深度开发种质资源的科研、教育和文旅等价值。不变的是垦地双方对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珍视,在项目建设中没有一棵老树被砍伐,甚至挪动。

随着建设紧锣密鼓推进,博览中心将于今年3月试运营,未来将有更多发展之声在此响起。

有一种“红火”彰显“黎乡新貌”

■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浓浓年味,在春寒料峭间。今年春节前后,我来到位于海南中部山区的白沙黎族自治县采访,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红火”——

在白沙七坊镇长龙村,“红火”是不断壮大的朝天椒产业。起初,村民因担心农产品销路而不敢触碰这一“陌生”的产业,是村“两委”干部整合荒地“带头干”,驻村帮扶干部对接客商找销路“帮着干”,让村民们放下顾虑“跟着干”。短短两三年时间,如今长龙村已种植朝天椒700多亩,带动村民60户,绿丛中夹带的点点“火红”,将村民们的生活点缀得愈发“红火”。

海南日报记者曾毓慧(右)。

在白沙邦溪镇南牙村,“红火”是日渐火热的特色乡村游。在这个被誉为“黎乐部落”的美丽乡村,不时可见穿着节日盛装的黎族阿哥抱着吉他浅唱,或是挥槌击鼓演奏出一首首原创的黎族歌曲,引得游客陶醉其中。村民朱晓保打造的黎家山兰酒坊,窖藏着400多坛约2万斤原生态山兰酒,在他的盛情邀请下,游客们舀起一小杯山兰酒浆一饮而尽,微甜又绵柔的美酒让客人沉醉于黎乡。每当夜幕降临,黎族长桌宴摆起,熊熊篝火燃起,各地宾朋与黎族阿哥阿妹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蹈。越烧越旺的篝火,恰似更加富足美满的生活。

白沙的“红火”不止于此。又是一年春好时,茶园春茶走俏,菌菇收成喜人,兰花种植基地又收获了多笔订单……这一幕幕,无不蕴藏着山区黎族百姓红火日子的“幸福味”。

有一种“年味”叫作“坚守岗位”

■ 海南日报记者 计思佳

年味是属于中国人的仪式感。而当万家欢聚时,有一群人依然在默默坚守岗位,用行动守望万家灯火,用奋斗的姿态画出新春“敬业福”。

这个春节假期,我采访了多位在一线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海口12345热线员郭颖楠用温情话语化解市民投诉,及时解决难题;海口国际免税城导购员梁化洋周到细致为客人服务;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地面服务部值机员邓薇每天加班加点为客人办理值机……

海南日报记者计思佳(右)。

这3位都是来自外省的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春节是他们全年最忙碌、紧张的时候,他们都已连续多年春节没有回家和亲人团聚。采访中,几位年轻人都说虽然不能回家心里有遗憾,但工作单位给予了他们很多温暖,和同事一起吃年夜饭,也是非常独特温馨的体验。

有一位坚守者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是66岁的海口志愿者吴秋顿。自2018年海口“大雾锁城”后,连续6年春节他都主动参加海口“三港一站”的春运保障服务,为来往司机送上热水、八宝粥,告诉游客如何在手机上进行“预约过海”。

节假日“不打烊”的通常是保障社会民生、服务南来北往旅客的岗位。他们的一句话语、一个微笑、一段问候,往往决定了游客对海南自贸港的第一印象。正是这群人的尽心尽责、无私付出,让全国各地来海南的游客度过了一个安全欢乐祥和的春节。

采访中,这些一线坚守者们说,这个春节假期是近几年海南入岛旅客最多的一年,他们“忙并快乐着”。因为这不断涌入的游客潮,是消费市场复苏的信号,也是海南自贸港加快发展的动力。

有一种变化源于“种业振兴”

■ 海南日报记者 黄媛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国家实施“种业振兴”的大背景下,各方早已行动起来,聚焦“南繁”这个传统话题,大伙是如何谋划的,有啥新思路、新作为、新成效?新春走基层,带着一个个疑惑,我来到了三亚的试验田,走进农业科研机构,走访一位位朴实的“农人”,力图发掘南繁振兴种业的新故事。

海南日报记者黄媛艳(右)。

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大伙有啥新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任涛带领团队潜心九年创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转座子插入资源库的实践,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放眼全球的深谋远虑和矢志创新的不懈追求。大豆专家张孟臣抱病坚持、年复一年来鹿城忙育种,让我感受到了“南繁候鸟”对种业创新的执着和对海南“第二故乡”深沉的爱。

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会给有着60年历史的南繁带来哪些新变化?南繁培养人才,自贸港建设需要人才,崖州湾科技城海南专项研究生孙茜远来天涯科研逐梦的故事,让我欣喜发现一批批年轻南繁科技工作者在海南从“停留”变成了“居留”,南繁成为琼岛引才育才的新平台;三亚市崖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拓展南繁产业链,南繁成果就地转化富企富民的实践,让我充分了解我省加快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探索和成效;农企点赞崖州湾科技城“城小二”服务,让我开心获知海南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已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抢滩登陆琼岛”成为市场的一股潮流。

带着问题走基层,循着答案看变化,我在最熟悉的田间地头看到了海南自贸港建设迸发的勃勃生机。

有一种复苏来自“精心呵护”

■ 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旅游,是海南的招牌。今年以来,海南推出一波波新招,狠抢市场,迎来复苏。在新春走基层中,我走进景区景点、酒店民宿,在挨山塞海的人流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海南旅游的火爆。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海南接待游客总人数639.36万人次,同比增长18.2%;实现旅游总收入92.98亿元,同比增长23.5%。可以说,经历“寒冬”之后的海南旅游,又走进了“春天”。

旅游市场强劲复苏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南对旅游口碑的精心呵护。

海南日报记者刘晓惠(右)。

大年初二,我来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跟着三亚城郊人民法院崖城人民法庭庭长钟海坚,在旅游巡回法庭值了一天的班。期间,他为游客解答法律疑惑、向游客分发法律宣传单、主动询问游客旅途是否顺利。在他看来,旅游巡回法庭就是游客的定心丸,化解了游客的矛盾纠纷,就兜住了海南旅游口碑的底线,“即便没有发生纠纷,大家看到我们也会感到安心、踏实”。

旅游复苏来之不易,旅游口碑需要精心呵护。这个春节假期,还有很多一线工作者像钟海坚一样坚守岗位,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服务。他们都在用行动证明:“阳光海南,度假天堂”是切切实实的旅游体验。

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除去这个地方原生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魅力,还在于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品质。近几年,海南旅游环境不断提升,游客的纠纷事件少了,旅游市场管理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相信,长此以往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海南不仅能迎来“游客的爆仓”,更能得到“口碑的爆棚”。

有一种“闯海”名为“洗脚上岸”

■ 海南日报记者 陈子仪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来到琼海潭门镇,走进位于排港村的无所归止潜水捕捞基地。与前几次相比,这时游客明显更多了。

岸边,不少孩童拿着小铲挖沙,海里,学生们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帆船。向远处看去,海天一色。此刻,我脑海中浮现出诗人海子的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近年来,随着渔业转型加速推进,“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在潭门逐渐成为现实。昔日的落后渔村摇身一变,蝶变为海滨风情小镇。

海南日报记者陈子仪(中)。

靠海吃海,潭门人是如何用好这片海,讲好渔业转型故事的?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

山水略相似、文化各不同。如果说优美生态赋予了一个地方潜力和底蕴,那么优质文化造就的就是一个地方的气质和灵魂。优美环境是旅游度假产业的基础,特色文化则是旅游度假业的竞争力所在。潭门渔民在守护好面前这片海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渔家文化,培育起一批具有潭门特色的文旅项目。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潭门蝶变之路的另外一个答案——“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无所归止潜水捕捞基地为例,通过和无所归止渔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对话,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项目点滴的发展背后,是“洗脚上岸”的渔民克服转型困难,持续创新产品、谋求市场的不懈追求和执着坚守。

亲眼见证这些奋斗者的故事,我更清晰地感受到潭门人传承不绝的“闯海”激情与豪情。我相信,潭门渔民们会继续讲好潭门故事,为大众呈现更多特色新产品、新场景,让千年渔港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