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论丛: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提供高效要素保障

[焦点] 时间:2024-04-29 18:42:1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23次

原标题:湖北日报论丛:为“从0到1”的从0到1原始创新提供高效要素保障

周绍东

阅读提要

原始创新比任何其他创新活动都更加依赖于“人”的因素,更需要鼓励科学家“无中生有”。湖北

原始创新成果既来源于重大科学工程,日报也蕴育在长期的论丛基础研究之中,需要为这两个领域提供持续稳定的原始生产资料支撑。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创新优化高效的提供方式把科技人员、资金、高效设备等各种资源组合和搭配起来,素保才能形成具有突破意义的从0到1成果。

创新是湖北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日报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论丛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自力更生是原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创新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从内容上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三种类型,其中,意义最大、难度最大的当属原始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原始创新在各类创新活动中意义最为突出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组合和搭配起来,实现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目的。创新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特殊类型,也是一类具有鲜明特点的生产活动。从投入来看,创新活动需要的主要是掌握了较高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先进的技术设备、稳定的资金投入以及更为复杂的管理组织模式。从产出来看,创新活动既能够创造有形的产品,也能够产出无形的知识、思想和技术。原始创新在各类创新活动中意义最为突出,但也对人、财、物和管理组织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类创新。推进原始创新活动,实现从0到1的突破,就必须从劳动者、生产资料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三个方面深刻认识其特征。

从劳动力投入来看,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最需要的是顶尖的科技工作者。与一般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不同,原始创新活动往往是基于人类好奇心而开展的自由探索,十分需要科学家在重大前沿问题上的灵感爆发,此外,原创思想还很有可能产生于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围绕新兴交叉方向的思维碰撞。因此,原始创新比任何其他创新活动都更加依赖于“人”的因素,更需要鼓励科学家“无中生有”。

从生产资料投入来看,重大原始创新有可能源于科学家的灵光闪现,但更为重要的是开展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一些重大的原始创新往往是通过持续多年进行基础研究而最终实现的飞跃式突破。相对于应用型研究,基础研究需要更长时间的资金投入,同时,从绩效评价的角度来看,基础研究在短期的“投入-产出”绩效可能比较低,这就需要不断地投入新的设备、技术和其他生产资料。

从管理组织模式来看,原始创新和开展创新活动的整体环境息息相关,这就意味着市场和政府在推动原始创新方面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一方面,市场可以通过价格、利率和工资杠杆调动人才、技术和资金,使之进行有机组合,为原始创新提供高效的要素保障。但另一方面,受制于竞争压力和盈利要求,单纯的市场主体又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基础研究,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利用行政力量引导各类资源有序流动,以更优的结合方式开展原始创新活动。

培养能够“无中生有”的科学家

以理论研究为例,原始创新活动包括直觉突破、解释讨论、逻辑推理、推广扩散等几个阶段,其中最具价值的是科学家的直觉突破,也即“无中生有”地形成非凡的想象和预见,顿悟超常的灵感。这种直觉突破既有可能来源于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的长期关注和相关知识的持续积累,也有可能来源于由好奇心引致的突发创意,因此,直觉突破既有可能是由资深科学家及其团队作出的创新,也有可能出自青年科技工作者之手。

原始创新的这种特性对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支持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建设,加强团队内部的学术交流和观点碰撞,在交流和碰撞中促成“无中生有”。推动跨学科研究,组织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在学科交叉领域形成直觉突破。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领域,以更为包容的态度对待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意火花,不急于以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来判定原创性成果的贡献。赋予青年科技工作者以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人才团队组建权、原创观点披露权,形成有利于催生“直觉突破”的科研环境。

为原始创新提供持续稳定的生产资料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始创新成果既来源于重大科学工程,也蕴育在长期的基础研究之中,需要为这两个领域提供持续稳定的生产资料支撑。在重大科学工程建设方面,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跨学科创新基础平台,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支持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快速发展。要完善科技资源库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提升科技基础资源整理加工、保藏鉴定以及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在基础研究领域,生产资料投入主要表现为资金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是培育原始创新成果的底层工作,为重大原始创新提供了厚实的知识储备。基础研究的产出成果以理论形式为主,在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等领域更是如此。因此,应充分考虑到基础研究的异质性特征,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评价考核标准,在项目申请、团队建设、课题结项等环节综合考量学术贡献、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侧重于研究工作的思想引领和理论突破,为基础研究工作提供持续、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

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组织中的协同作用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必不可少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开展生产活动,原始创新也不例外。只有通过科学合理、优化高效的方式把科技人员、资金、设备等各种资源组合和搭配起来,才能形成具有突破意义的成果,这就对政府和市场在科技体制中的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在原始创新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自我探索的方式启动研究,这个过程更接近于市场自由竞争状态,也是政府难以事先设计出来的。在原始创新的初始阶段特别是直觉突破、解释讨论等环节,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科技人员、资金、设备等要素充分地流动起来,自由地组建和搭配科研团队。在这些环节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各种创新资源的结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给予原创者自我探索自我开发的包容和激励,提供原始创新主体异见歧义、创意对话、思想交锋的开放环境。给予原始创新者项目孵化的财政支持,优化资源要素的流动聚集。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组织结构转型,鼓励市场和社会主体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另一方面,在逻辑推理、推广扩散等原始创新后期阶段,由于基本的研究结论和技术路线已经比较清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合搭配的目标模式已经比较明确,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更为突出。一是组建国家层面的原始创新咨询委员会,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研判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凝练基础研究重大需求,在推进重大工作部署中发挥战略咨询作用。二是加强规划引导,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加大对原始创新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的支持。三是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为创新资源的结合提供空间载体和平台支撑。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