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刊发文章:千年运河“苏”醒重生

[探索] 时间:2024-04-28 06:18: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5次
11月15日出版的苏2021年第46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题为《千年运河“苏”醒重生》的文章。摘要如下:

深秋,瞭望江苏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内层林尽染、文章色彩斑斓,千年芦苇荡、运河杉树林、醒重亲水道错落有致,苏构成碧水蓝天间的瞭望一幅诗意画卷。

2020年11月13日,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沿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千年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运河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醒重成效。他指出,苏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瞭望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一年之后,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有桥有塔,展出春秋以来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登上大运塔,俯瞰是明代“三湾抵一坝”的历史镜像,远眺是当代“三塔映三湾”的崭新景观。

“这是一座建在国家文化公园里的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它不仅集成了运河的珍贵史料,也是运河全线的文旅地标。

“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大运河由此肇始。

原点是荣光,也意味着更多责任。牵头申遗以来,江苏扛起“原点”担当,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设立全国首只、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出台全国首个京杭运河绿色航运发展实施方案……不仅创下多项第一,更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江苏样板、江苏经验。

201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基础上,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又落在江苏。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和探索,没有先例可循,江苏理应先行先试、做好示范。”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说,作为原点省份,江苏要担当作为、走在前列,努力绘就一条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美丽中轴”,开启大运河现代化新篇章。

先行却不冒进,江苏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2021年6月,随着《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价值阐释弘扬规划》《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出台,江苏总结提出“园、带、点”三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形态,着手布局22个核心展示园、26条集中展示带、154个特色展示点,率先拿出了国家文化公园空间规划范式与实施路径。

翻开厚厚一本规划蓝图,一座前所未有的“公园”呼之欲出。它绵延790公里,纵贯江苏南北,串起苏州古城、无锡清名桥、扬州三湾、扬州古城、清口枢纽、窑湾等文化遗产点,连接“诗画江南”吴文化、“漕盐都会”淮扬文化、“雄武厚土”楚汉文化和“十朝文枢”金陵文化。

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集文化轴、生态轴、城镇轴、经济轴于一体的“美丽中轴”呼之欲出。江苏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过程中,同步建设防洪排涝的安全公园、优化水资源调配的民生公园、强化饮用水源的幸福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公园……

如今,千年运河仍是时代IP。随运河兴衰而命运起伏的城市,以运河精神重塑发展动力、重获文化自信。同时,大运河包容开放的天然属性,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分享中国治理方案,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打开新窗口。

人们对运河文化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正在苏醒,参与运河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江苏已有11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1000多个志愿服务团队、20余万名志愿者用志愿力量守护这条母亲河。

水运连着国运,治水推进治理。重获新生的千年运河,沟通南北、贯联古今、启迪未来。(记者刘亢、凌军辉、蒋芳)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