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攻坚战】瞧,今日黄河源头“第一县”

[综合] 时间:2024-04-17 19:08: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68次

原标题:【聚焦攻坚战】瞧,第一县今日黄河源头“第一县”

“脱贫光荣户”表彰活动。聚焦今日

学习烹饪技能。攻坚

走温棚种植的战瞧脱贫路。

电焊工培训。黄河

文化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就业。第一县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之日起,聚焦今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每年都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攻坚参加培训的战瞧贫困户学员学会了酒店服务、生态养殖、黄河烹饪等技能,第一县为实现就业、聚焦今日增加收入,攻坚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战瞧新路子。摄影:李兴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是黄河发源的地方,被人们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县。多年来,该县大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持续壮大产业就业扶贫,努力解决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农牧民走上了一条条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如今,来到玛多县,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进村到户,直通牧户;一排排新建的易地搬迁住房鳞次栉比,环境如画;一个个牛舍羊圈、富民产业项目扎根牧野,日益壮大……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征途上,一改往日旧貌,摆脱贫困,勾勒起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美丽画卷。

放眼“十三五”期间的玛多县,脱贫攻坚的战果自豪地书写在2.53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全县1710户5127人全部脱贫“摘帽”,1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易地搬迁1541户4473人,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4元,同比增长11.2%。

走上脱贫路,今昔两重天。如今,玛多大地处处沧海桑田,旧貌换新颜。

特色产业奏响增收曲

精准是保障,活力是源泉,产业是支撑,一个个量身定制方案背后,是实事求是的脱贫思路,产业园区建设、生态扶贫、村集体经济“破零”、光伏扶贫……围绕产业精准发力,是玛多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更尕是玛多县花石峡镇措柔村的牧民,自当地合作社成立以来,更尕先后投入股份873股,牲畜97头,使得他2019年分红达27840元,更尕是措柔村分红最高的一户。

近年来,玛多县结合县情实际,坚持在30个村推进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

来到玛多县花石峡镇日谢村,这里孕育着古老的绵羊品种之一——藏羊。这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典型,以藏羊养殖为主导行业,具有较高的资源优势及地域特色,2013年“玛多藏羊”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2年5月,合作社刚成立时,入社户只有15家,到了2014年藏羊基地批复下来后,陆续有牧民要求入社,积极性很高。到2019年,日谢村合作社利润收入259.25万元,分红144.4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个人最高收入达1.09万元。日谢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肉多说。

扎西东智是“玛多藏羊”的受益者,以前他自己放牧,现吃现喝,日子过得紧巴。但自从加入了合作社,牛羊养殖科学合理了,农畜产品能加工、有销路,都不用自己操心,在合作社干活有工资,年终还能分红,收入比起以前高了很多,让他感到日子有了奔头、有了底气、有了滋味。

肉多说:“合作社的优势一个是进行了牲畜整合,再一个是进行了草场整合,草场整合后对草场恢复也就是生态环境大有帮助,藏羊群可以在草被质量好的区域集中放牧,其余地方就可以禁牧,这对生态保护也是大有好处!”

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和运营一方面可以解放当地牧民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收入分红模式提升牧民的收入。肉多补充说:“该合作社也是整个村惟一的一个进行饲草料基地养殖的机构,草料储备充足,才能应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雪灾等自然灾害”。

近年来,玛多县紧抓畜牧业发展机遇,积极开展玛多藏羊繁育养殖试点,打造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通过科学繁育提高“玛多藏羊”质量,提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自我发展壮大的能力。如今,“玛多藏羊”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生态扶贫奏响致富曲

“青青牧草高过羊,汪汪湖水星星海”曾是“千湖之县” — —玛多县的真实写照。出生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牧民尖措扎昂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放下牧鞭,保护起这片土地。“这些年,风沙少了,雨水多了,扎陵湖、鄂陵湖的水位也高了许多,家乡的草原越来越美了。”扎陵湖乡牧民尖措扎昂说。

10月,玛多县扎陵湖乡尕泽村的牧民索索带着牧民们沿湖巡查。这位32岁的藏族汉子皮肤被晒得黝黑黝黑的,为了防晒他必须头戴毡帽,还戴上了墨镜,脸上罩上了大大的口罩作为防护。

自从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索索便和村上的64位村民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 —生态管护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源头,他们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进行艰苦的日常巡护。

索索说:“每人每月有1800元工资,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护的要求,结合精准脱贫让贫困户进入生态管护队伍增加收入。”

据悉,玛多县实行了生态管护“一户一岗”的政策,目前该县已有30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年人均增收2.16万元。政府还为生态管护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索索说:“现在我们乡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名生态管护员,管护员每天的工作除了日常巡护外,还要协助村‘两委’宣传一些党的方针政策。”

另一位管护员桑俄的家,距离管理站4公里。他从2014年就开始做生态管护员,原先的80头牛都交给周边的亲戚代养了,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摩托车巡视草场湖区,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桑俄说:“每月1800元的固定收入,加上亲戚家寄养的那些牛群收入,一年能有4万元收入。桑俄的两个孩子,也在玛多县城上学,家里的许多困难都解决了。”

在三江源地区,牧民守护着草原,也收获了生态改善的红利。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大力推进以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农牧业为主的绿色发展方式,越来越多的村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了脱贫增收。

美丽乡村奏响幸福曲

“自从搬到县城后,我们投资开了一个店铺卖藏族服饰,生意也很稳定,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玛多县牧民华更说。

2017年,华更一家从130公里外的玛多县玛查里镇尕拉村搬迁到玛多县城,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以前,我们贫困户只能以放牧为生,依靠政府补贴,如今搬到县城以后,政府给我们进行到户资金分红,不仅让我们有事可做,还增加了收入。现在我们店里平均每月收入达4000元,加上政府的各项补贴,年收入达到了7万余元,生活水平提高了。”华更说。

同样,47岁的牧民康吉正在自家小院里用洗衣机洗衣服。能方便地用上电,对康吉来说,是从一年多以前才开始有的生活。

2019年以前,来自玛多县扎陵湖乡尕泽村的康吉一家还过着游牧生活。由于经济状况欠佳,那时候,家里惟一的“电器”是一支手电筒。

“以前没电的时候,衣服全靠手洗,天热时牛羊肉难以保存,就算是简单做一顿饭,都要花很长时间。”康吉说。

玛多县以“零散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2016年和2017年分别在县城和花石峡镇安置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两处,涉及30个行政村1541户4473人,有效解决了牧民群众“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问题,全力打造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乡村新局面。

这里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一样不差,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休闲活动广场样样俱全……

截至2019年底,国家电网定点扶贫玛多累计投入资金2.14亿元,捐建1座集中式光伏电站和11座村级联村光伏电站,惠及172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5200元以上,实施光伏扶贫、电网补强、产业发展等项目46个,实现5075人稳定减贫。

“以前想都不敢想,我还能搬进这么亮堂宽敞的新房子。”作为易地搬迁政策受益者之一,扎陵湖乡勒那村的村民木洛也搬进了易地搬迁新房,心里乐开了花。

木洛算了一笔账,每年2.4万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加上每月1800元的草原生态管护员工资,虽然草原和牛羊少了,但收入增加了。说起现在的生活,木洛笑的合不拢嘴。

【微感言】找准突破口迈上小康路

搬下山、住进城、就了业、脱了贫……行走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各个乡村,草原肥美,百业振兴,长期被贫穷所困的牧民群众正在以全新面貌走上致富路。

在玛多人的回忆中,“富裕”二字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遥远。曾经玛多草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派繁荣,却在2011年被国家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痛定思痛,玛多县决定走一条保护生态和脱贫致富双赢的新路子。玛多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持续抓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就业扶贫、兜底扶贫,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在产业扶持、政策延续、资金投入、扶志扶智等方面持续用力,如期完成了11个贫困村1710户5127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任务。

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对牧区贫困群众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途径。

玛多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等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利用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平台,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以扶贫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和提质增效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共投资扶贫产业资金23578.78万元,总收益2116.15万元。

保护生态环境,搬出草原,牧民们开始谋求新的生活。“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员政策,让每一户贫困户有了家庭生活的最低保障。采取“零散搬迁、集中安置”方式,对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搬迁,并配套实施了村道硬化、机井建设、公用厕所、环境整治等工程,让牧民搬出生态环境脆弱的草原,住进宽敞明亮的城市新居。

生态保护红利逐步释放,通过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生态补奖政策的落实、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以及生态公益性岗位的增加,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并拓宽了牧民就业增收渠道。

玛多县因地制宜探索“光伏+”“企业+”“党支部+合作社+牧户”“政府+企业+合作社”“党支部+”等五种模式,实现30个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

玛多县加大教育脱贫攻坚力度,增加贫困户的就业机会,鼓励贫困户参加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汽车驾驶员培训、掐丝唐卡绘制、藏毯编织、烹饪技能、生态养殖技术等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创业能力,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并激发、激活贫困户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

如今,生活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里的牧民群众从过去的草原使用者转变为生态的保护者,他们佩戴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袖标,身体力行保护着三江源头的山水、草木和珍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在玛多大地上生根开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玛多县的“脱贫之路”说明,只要思路对头、路径对头、方法对头,完全能够实现生态与脱贫的互促双赢。(王湘琳)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