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远程互助工程落地 正文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远程互助工程落地

[综合] 时间:2024-04-27 16:41: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70次

原标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远程互助工程落地

今年伊始,首都师范“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落地,大学启动实施“首都带首府”京银“互联网+教育”双优云桥项目,教育助力银川“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远程项目实施方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首师大”)利用数字技术,互助以“互联网+教育”的工程形式,打造京银两地线上教学研修平台。落地本着“以人为本”的首都师范原则,从教师、大学学生等项目实施主体上,教育针对一线实际,远程围绕内涵发展“减量增效”,互助聚焦教师在岗专业发展、工程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落地引入优质教育资源,首都师范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交流机制,真正发挥出技术为教育赋能的效力。

“双师课堂”重实践

“混合式研修”一线教师受益多

首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张景斌教授牵头的“双师课堂”汇集了北京众多名师资源,不仅注重面向银川教师的实践研修,还通过网络形成学习共同体,建设分级教师队伍,使当地教师在项目实施、成果打磨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在更广范围内提升当地教师的实际获得感。

作为北京名师团成员之一的张鹤老师,不仅是北京市特级数学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还是国内初中数学领域的教学大咖。疫情常态化,除了繁忙的本职工作外,张老师定期上线指导,从备课、指点、批改作业到点评,每个环节他都精心准备。

“我最关注的点是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在培训中发现不少银川老师更注重的是知识点教学,反而不钻研教学,忽略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张鹤直言,课堂不是考试,不能通过最后的结果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应充分利用师生在教学中的数学思维活动,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判断教学是否引发了学生的学并最终学会了。

通过“双师课堂”培训,不少边远地区的教师感觉拓宽了教学思路,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位于银川市附近的灵武市回民中学是一所县级农村校,生源多为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孩子,学困生面积较大。“90后”教师王慧是这所学校的思政老师,也是“双师课堂”的种子教师,她受到了新鲜教育理念带来的巨大冲击,意识到教学不光停留在书面的知识点,还要注重教学设计是否可以渗透到课堂中。

同样受益的,还有来自银川市实验小学的种子教师董艳萍,她在首师大王彦伟老师一对一指导下,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如今,她的课堂更加开放,哪怕孩子们答错了,也要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双师课堂’把先进地区的教育理念传递过来,我学会后希望能在地区教研活动中分享给更多老师,甚至还能辐射到其他学科。”不久后,董艳萍将参与宁夏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工程的典型课程展示,从准备到实践,她完全延续了“双师课堂”积攒的精华。“欢迎同行发出不同声音,在观点碰撞中一定会有新的火花。”

“共读计划”破冰引航

“互联网+”架起沟通桥梁

今年1月3日,作为京银项目之一的“共读计划”推进会在银川召开,标志着共读桥梁正式搭建贯通。在北京市教委、宁夏教育厅的协调指导下,正式开启“互联网+分享式”的“一带一路共读工程”。

通过“互联网+”这座桥梁,项目负责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蔡可副教授将阅读教学专家、教材编者,以及专题阅读课程、国际汉语教师认定资质培训等资源源源不断地引入西部地区,通过各种活动使银川师生受益匪浅。

今年2月以来,共读计划通过“21天阅读活动”“抗击疫情,阅读在行动”悦读乐写全国征文活动、同步教材师生互动教学等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也让参与其中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王璐瑶是银川市大塘中心小学的年轻教师,在向北京专家、教师取经的过程中感触颇深。“在听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梁华老师的线上课后,才意识到阅读中的学情分析是何等重要,让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吸收的效果。”

她坦言,“共读项目”让师生有了更多读书的机会和时间。通过采用师生共读、亲子家庭读书的形式,学生在校的固定读书时间老师要陪读,在家时家长要陪读,逐步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不仅如此,孩子们在共读计划中还逐渐养成记笔记、做批注、使用工具书,以及互动分享等习惯,学会了读与思同步,思与读相随。

作为共读项目校,银川阅海小学全校2600多名学生、52名语文教师全员参与其中。借力于京银项目,该校教师走进北京中关村一小各校区进行跟岗研学研修,并加大网络研修力度,使老师们在不断学习中根植阅读素养理念,努力做一名书香型教师。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我们将阅读作为钥匙,最终为了帮助老师和学生打开更深厚文化素养的大门。”阅海小学教研室主任朱美燕感慨地说。学校已经研发了多样阅读课程,例如《遇见二十四节气》一书,从节气的来历、物候、习俗、谚语、诗词、传说故事、经典美文几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讲述了节气的相关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学校将阅读作为各学科融合的契机,“共读计划”为未来的教学提供了更多思考维度。“我们考虑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使阅读课真正落地,提升师生阅读素养,做到人人参与,普惠所有学生。”

大数据分析课堂教学

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是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而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今年2月起,首师大面向银川市40名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开展“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项目”(以下简称“靠谱COP项目”),紧紧抓住课堂主阵地,利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进行精准把脉,通过集中研修、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三位一体的支持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

据了解,该项目是由首师大教育学院王陆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20年深耕基础教育课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成果,已经转化成了服务基础教育的生产力,建立了涵盖中小学教师和大学研究者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了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常模数据库集群,实现了基于数据证据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估,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学习提供了精准的支持服务,取得了大面积显著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效果。

只有当具体的教学行为清晰可见并被条分缕析时、只有当教师拥有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描述和表达能力并建立起概念系统时,教师才可能发生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

银川“靠谱COP项目”执行负责人张敏霞副教授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案例:银川市实验小学张海欢老师是一名从教20年的数学教师,曾获得多项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今年4月,张海欢在靠谱COP网络研修平台上提交了一节优质课录像,随后收到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报告却让她有点“傻眼”。

“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向学生提问竟高达86次,这意味着平均不到半分钟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而细碎密集的问题中却没有一个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和若何问题的比例也不到5%。”这样的数据深深触痛了张海欢,她开始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怎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经过半年多在靠谱COP项目中的研修、实践与反思,在最近执教的一年级《11-20个数的认识》课上,张海欢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数学探究活动,精心设计了问题系统,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与小朋友的高质量互动中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数据显示,张海欢在课堂中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的比例提高到23.8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比例也高于全国常模数据,实现了以学生的观点发展和引领课程。这样的案例在靠谱COP项目中并不少见,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成为撬动课堂教学变革的一个支点,也带动了教师专业成长。

推动一个教师的成长不是很难,带动一群教师甚至全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并非易事。靠谱COP项目在注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还通过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校本研修,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赋能。

在靠谱COP专家团队的设计、指导与支持下,银川靠谱COP研修团队已能利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开展科学范式的校本研修,使得校本研修的核心视角由关注“教”转向了聚焦“学”,校本研修的方法也由仅仅凭借经验转向数据实证,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从零散问题研究转向了系列项目研究。

任何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都必须指向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张敏霞副教授直言,靠谱COP项目正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活动,以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大数据为工具,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研修活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将为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提供“银川范式”。

项目式学习深化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

过去是学知识,现在则是“做项目”。知识固然有力量,但是不是活用的知识更有力量?新一轮课程改革,多个学科不约而同地提出项目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任务,通过自主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并在情境的体验中凝结为素养。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及课程建构的方法,目前在一线备受关注,但也有不少误区。

为了让银川的老师们理解项目学习与课程改革的迫切性,掌握设计项目学习的关键要素,“京银·‘互联网+项目’学习”通过直播及线上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线上研修,助力日常教学,并在疫情期间持续推动以实践任务为导向的“做中学”。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领域,首师大为每学科配备了专家团队,设计了“线上研讨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独立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同伴互评与专家反馈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学习的常态化实施。

今年3月以来,英语学科项目组按照学段分成中学组和小学组,分别由赵连杰、肖静两位学科专家负责指导,各组每月召开1-2次的线上会议。各实验校教师通过线上汇报设计思路,接受来自其他同伴教师学员的反馈。同时,学科专家综合各方意见,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改进建议。

银川市永宁第四中学的初中英语教师秦海琳对研修的获得感感触颇深。“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而项目式学习是将这一精神落地的有力抓手。研修活动让我深刻理解了项目式学习的理念与技术,撬动了我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研修活动给予教师们的获得感更体现在对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的课程开发上。银川市兴庆区二十二中分校的刘卫国老师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资深英语教师,经过参加数月的研修活动,刘老师在项目中期提交了自行设计的项目课程《A Survey on Teenager's Housework》,受到项目组的一致好评。刘老师说,“我能设计出这样的课程,得益于首都师范大学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同伴学员的支持与鼓励。”

各学科专家团队成立研修群组,发布将要研讨的主题和任务;针对“混合式学习”“生成性资源开发”提出具体操作建议,并通过“北京-银川”两地教师、优秀师范生、学科教育研究者的互动交流,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支持体系。截至目前,所有项目校均提交了独立的项目式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大部分种子教师已迈进教学实验阶段,逐渐将项目学习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

评说

作为全国首家设置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的高校,首师大通过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以促进教育公平、精准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探索建构开放、立体、个性化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以多元化并接地气的方式将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分享给更多需要教育帮扶的地区,全面辐射首都优质教育资源。

京银“互联网+教育”项目负责人、首师大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可认为,疫情使得“互联网+教育”从原来与学校线下教学补充、配合逐步推进到“混合式学习”模式,转变成了所有教师必须全程面对的教育教学场景,学校与行政部门需要重塑教师的工作考核与专业发展机制,一系列问题直接制约“互联网+教育”的效率;“京银”项目的实施,也在重塑我们的观念,深化教学创新。首师大校长孟繁华指出,“北京-银川”“互联网+教育”互助合作不仅是涉及师生课堂层面的操作方式升级,更是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未来,首师大将充分发挥学校丰富的师资储备及优秀的师范生资源,形成一套引入优质外部教育资源,创建内生持续发展教育环境的体制机制,以技术推动人才培养范式转型,为教育的内涵发展探索新的契机。(曹阳 赵颖彦)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