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之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综合] 时间:2024-04-30 03:50: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20次

  2020年9月3日下午,声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国共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产党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是抗日总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4年历史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抗日战争“是战争柱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流砥牺牲最多的声中民族解放斗争,也是国共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产党伟大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抗日大国地位”,“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战争柱浴火重生的流砥历史新征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声中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国共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产党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尽管这时的抗战还是局部的,但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

  最早举起抗日旗帜。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它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冲在最前线,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3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随后,中共中央又连续发表宣言、决议、告全国同胞书等,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卖国、辱国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张。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还不到半年时间,就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对日战争。这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要早9年。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对唤醒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励更多中华儿女奋起抗战起到了重大作用。

  2020年9月3日上午,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这是习近平整理花篮上的缎带。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率先开展抗日行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收复东北。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中共满洲省委陆续派出省委、省军委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杨林、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赴南满、东满、北满等地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等几支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陆续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3万多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同日伪军进行了数千次的战斗,粉碎敌人多次“讨伐”,歼灭大量日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

  积极支援抗日活动。在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和支援国民党爱国军队和各抗日武装的斗争。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淞沪抗战。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成立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立即发动群众,有力支援前线。1933年5月,冯玉祥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帮助,约有300名共产党员参与其中。党在同盟军内建立前线工作委员会和基层组织,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6月下旬至7月初,抗日同盟军连克康保、宝昌、沽源等地,于7月12日收复察北重镇多伦,并乘胜收复察哈尔省全部失地,使全国人民受到极大振奋。这些抗日活动虽然最后遭到失败,但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同部分国民党人局部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及其经验,对推动全国抗日运动兴起,促进国共两党以后的合作抗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把握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和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3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尽可能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聚集一切可能的反日力量。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后,中国人民更强烈地感到民族危机的深重。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1935年8月起草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并于10月发表,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不论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当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而奋斗。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两天后,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于1936年9月向全党发出指示,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得到包括国民党爱国人士在内的全国各界的积极响应。

  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首先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等实现西北联合抗日,同时努力争取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叶剑英等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扭转了中国时局。1937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必要的让步来争取国民党抗日,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持,推动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第二天就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宣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和积极推动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建立起来。

  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手段,英美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再加上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敌视和畏惧,团结抗战几度出现逆转的局面。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掀起了一股动摇妥协、反共分裂的逆流。国共合作能否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否巩固和扩大,成为事关抗日战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亮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击退了国民党发起的3次反共高潮,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夺取抗战胜利正确方向的引领者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对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抗战全局,对抗战的进程和策略作出卓有远见、高人一筹的谋划和部署,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从抗战一开始,就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指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和全国人民总动员等一整套战略措施。为了把分散的民众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工会、农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妇救会等抗日救亡组织。同时按照工作性质组织了救护队、担架队、宣传队、侦察队、战地服务团等,真正实现了全民动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将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就“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在抗战中,之所以出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共产党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而国民党坚持政府操控、军队主体的片面抗战路线。

  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抗日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么样,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人们普遍关心而又一时看不清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935年12月,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的观点。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明确提出通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方针。为驳斥社会上喧嚣一时的“速胜论”和“亡国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于1938年5月撰写了《论持久战》,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系统总结全面抗战以来的经验,指出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而取得胜利,并科学预见了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3个阶段,清晰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蓝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科学预见。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也在国民党及其政府和军队中产生重大影响,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报告。

  实行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为了实现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中敌、我、友三方面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人民军队善于一面打游击战、一面发动群众的特长,首次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形成游击战、根据地和人民武装“三位一体”的战略格局。1937年9月21日,毛泽东在致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红军“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毛泽东详细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何以“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特别是在民族战争条件下,游击战有充分的活动地盘和极为广大的群众基础,能够大规模地进行。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是人民军队发挥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最好的作战形式,是坚持持久抗战,最终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唯一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