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文化周刊 | 感动的脚印 正文

文化周刊 | 感动的脚印

[热点] 时间:2024-05-03 15:33:3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77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感动的文化脚印

感动的脚印

■ 徐永清

那天早上,父亲坐在门槛上抽烟,周刊母亲拿着装着鸡食的感动盘子走向鸡舍。

像往常一样,文化早晨没有焦躁,周刊只是感动平静。这是文化乡村生活里非常普通的一天,我还在床上。周刊我记得父亲和我说过,感动今天要去地里除草,文化不过高考之后,周刊他允许我晚点起床。感动从成绩出来到今天,文化父亲没有过问过我的周刊录取情况,他似乎觉得和我相处的感动时间很难得,于是变得柔情很多。

我起床刷牙洗脸后,母亲把地瓜粥和一颗鸡蛋放在餐桌上。母亲对我说,掰开鸡蛋,要倒酱油的话自己拿。我没有倒酱油吃鸡蛋,我快速扒拉完粥,然后走向门槛上的父亲。

我说,爸,去地里?

父亲说,等会。

我说,天还好。

他说,看晌午喽。

父亲抽完手中最后一口烟,然后拍拍屁股站起来。他让我给他拿上麦秸帽子,然后从门后选了一把称手的锄头,就像将军选择一件称手的兵器。我不需要带锄头,我的工作是把父亲锄下来的草堆放在一起。

太阳从远处田野的山林里整个跳出来,大地一片刺眼的亮白。七月的夏味在阳光里毫不客气地蔓延了整片土地。

除草的时候,有青蛙从草丛里逃出来,有蛇鳅从一个土洞躲到另一个土洞。当然,还有青色的大蚯蚓,被父亲的锄头不小心切为两段。红褐色的蚯蚓血液溅到土块上,一股浓烈的腥味扑鼻而来。

草一丛一丛倒下,像那些被风吹开的云朵,也像父亲从下巴刮下来的胡须。我抱着倒下来的草,闻着草香味,感受劳作的艰辛,也体味生活的踏实。

母亲出现在田埂的时候,已经离中午饭很近了。她走得飞快,后来就干脆小跑了。她的身后,十几米的距离,跟着一个送件人,他穿着邮政局的工作制服。

母亲大喊我的名字,然后对我爸说,儿子考上大学了,通知书来了。

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看向母亲,望向送件人。他露出久违的笑。我想起去年晒谷子的时候,父亲望着一大片晒谷场的稻谷这么笑过。我留意到,他笑的时候,鼻尖上滑下两滴晶莹的汗珠。

父亲冲着送件人说,辛苦你了,大老远的。

送件人在田埂上停好自行车,从车座后面的大帆布袋子里找出我的通知书。

送件人把通知书递给我,然后笑着说,恭喜恭喜。我们邮政局要求,必须把大学通知书亲自送到录取学生的手中。

然后他又转头对我父亲母亲说,你家儿子出息了。不用在田里种地了。

父亲对母亲说,回去杀鸡煎鸡蛋,留这位大哥吃个饭。

父母好客,送件人朴实。中午,我看到这两个50多岁的中年人说着镇上村里的碎事,谈起昨日生活的种种,有了不少感喟和笑声。他们年代相同,家境相似,话语体系一样。关于庄稼,关于家人,关于村史,关于生活的畅想。

我在旁边听着,感觉自己翻阅了上代人的生活史。而后,我清楚地意识到,我读书在外,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游子了。

收到大学通知书的消息不胫而走。停在家门口邮政局送件人的自行车太醒目。陈伯拿着一脸盆鸡蛋来到我家。鸡蛋上附着四方红纸和一条杉树枝。父母突然感觉到接下来要接待祝贺者的艰巨,于是泡茶,加糕点,递香烟。早晨安静平常的农家小院,生机盎然起来。我像从篱笆上开出的一朵红花,此时格外招摇和鲜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读书定义,一个家有一个家的读书使命。我敬佩父母的培养理念,宁可再艰难,不可不读书。

若干年后我从事教师行业,然后在2021年的高考语文高考题中读到陆游写给儿子们的诗句(《示儿子》):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我想起父亲送我上大学的路上,曾给我介绍过先祖的一些事:曾祖父名为“自明”,祖父叫“益生”。对照陆游的《示儿子》,我领悟了父亲对我上大学的期望,即是曾祖父名字里的“自知者明”,同时,也是祖父名字中的“益众生”。

给我送通知书的送件人,此后我未曾见过。我特别感念“亲自送到考生手中”的负责态度。也因此,我知道,我们通往大学的路上,有太多感动的脚印与我们的梦想重合。

而在去往田埂的路上,夏季的风不再羞涩。父亲的笑,母亲的呼喊,送件人的鼓励,在我18岁的日子里荡漾开去。(徐永清)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