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痛点开良方——打好高质量发展翻身仗系列解读之三

[百科] 时间:2024-04-28 07:41: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91次

  引言

  瞄准“卡脖子”问题,找准质量仗系认真研究最佳解决路径,痛点突出重点,开良创新思路,打发展翻身先易后难,好高积小胜为大胜,列解这对辽宁来说至关重要。找准质量仗系

  中医讲,痛点通则不痛,开良痛则不通。打发展翻身经济社会运转同样如此。好高辽宁在资源、列解产业、找准质量仗系科教、痛点人才、开良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痛点”,诸如营商环境有差距、体制机制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

  这些“痛点”成因复杂,但只要下定决心、紧盯不放,既找准“病灶”,又系统“治疗”,就能涅槃新生,重振雄风。

  辽宁振兴发展,有哪些痛点?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明,我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对外开放优势未充分发挥等。

  日前由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举办的“振兴新突破”主题座谈会上,十余位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则将焦点指向产业结构、体制机制和对外开放。

  “东北经济的问题,直接来自于产业结构不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2013年以后,东北经济开始出现新的困难,主要就是“原字号”“初字号”占大头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

  “21世纪的前十年,针对偏重工业、偏资源、偏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我们没有很好把握机遇期,甚至在因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带来的传统产业的‘黄金十年’,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固化下来。”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王行伟解释。

  做好“十四五”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三篇大文章”,辽宁需要坚定和果敢

  “辽宁振兴,首先是工业振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苗治民认为,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工业振兴开出的一剂良方,重在分业施策。改造升级“老字号”,就是对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赋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度开发“原字号”,就是对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行业,加快补链强链延链,发展精细化工,优化石化产业布局,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和菱镁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新字号”,就是对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坚持“带土移植”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壮大中小型科技企业群体。

  省委财经办(改革办)副主任董理认为,把结构调优,要在两个方面形成突破。一是履行维护“五大安全”战略使命,这既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也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为辽宁依托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二是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依托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范恒山则建言,振兴辽宁经济的关键,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要通过现代科技赋能或加持各类产业特别是优势产业;充分借助各类合作平台,把国内外一些高新产业和先进管理模式平移进来;运用超常规手段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一些具有“独”“特”“异”性质的产业;通过产业融合来实现产业创新。

  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样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

  董理说,“卡脖子”的存在,原因在市场,即市场化思维不够,市场化基础不牢,市场化改革滞后,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要靠辽宁自身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通过高水平制度创新完善市场化体制机制。

  “改革决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避免助威者众、实干者少。”王行伟表示,体制机制改革本质上就是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包括主观偏见和惯性思维。长期以来,少数干部并没把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放在重要位置,遇到问题绕着走。这种想法必须改变。

  “优化营商环境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工程,也是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范恒山说,可喜的是,辽宁已经将其作为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正大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生态,就会不断增强市场预期和社会认同,加快各方面要素在辽宁集聚。

  如何以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导向很重要。今年起,我省将围绕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开展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并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予以奖励。

  “只有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企业主体需求相匹配的营商环境,比较优势才能转化为引力和竞争优势。”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王希文说,目前辽宁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推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喜人的变化。

  而参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则是助力辽宁振兴、补齐市场短板的重要途径。

  4月下旬,我省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全省前3个月进出口总额达1788.8亿元。这一数字,虽然同比增长较快,但与辽宁沿海省份和东北三省出海口的区位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开放度低、开放滞后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是东北地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短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背倚黑土地,面朝黄渤海,辽宁如何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省商务厅厅长宋彦麟表示,我省将着力推动内外贸规则体系的对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对接。对标发达省份打造消费品“同线同标同质”公共服务平台,使供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改善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要。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降低商贸流通成本。支持内贸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大连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试点建设的引领作用,推动沈阳、大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辽宁有必要建立‘四环’开放格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建议,一环对日韩,二环对东北亚,三环对亚太,四环对世界,环环相扣且环环融通。他说,辽宁沿海又沿边,外贸份额占东北三省八成,完全有条件带动东北扩大开放进程,构建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中心枢纽。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