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重庆人陈德新“下海”走进海南茶园 ​水满茶缘卅春秋

[探索] 时间:2024-04-29 15:45: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02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重庆人陈德新“下海”走进海南茶园 ​水满茶缘卅春秋

文\本刊特约撰稿 龚梓

编者按

海南岛大面积种植茶叶的下海时间不长,然而岛上自古就分布野生茶树,海南海南黎族先民曾将野生茶叶用于治病,周刊重庆走进并且学会制茶,人陈形成饮茶习俗,德新延续至今。茶园春秋遗憾的​水是,有关海南茶的满茶文献记载少之又少,海南省国营南海茶场、缘卅国营岭头茶场的下海场志对海南茶的记录也很零星,目前问世的海南海南研究海南茶的书籍更是少得可怜。

在建省之初来到海南,周刊重庆走进已在椰岛生活30年的人陈陈德新先生,十年磨一剑,德新于2020年下半年出版了海南第一本地方性茶叶文史书籍《海南茶事》。茶园春秋通读全书,不但可以了解海南茶叶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够洞悉作者热爱海南的拳拳之心,保护好海南野生茶树资源,有效开发海南大叶种茶已然成为他的使命,其《海南茶事》好比是海南大叶种茶历史文化的演义春秋。

五指山脚下的海南大叶种古茶园。 陈德新 摄于2019年

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小就喜欢喝茶。登岛多年,无论是海南农垦茶系白沙绿茶、南海红茶、金鼎红茶、白马岭红茶,还是小众品牌水满润红茶、五指山红茶、陨坑茶、椰仙茶,几乎喝了遍,但是市场上有关海南茶的书籍和资料却很少,总感觉喝着海南茶却没个源头,索然无味,直到在茶书网上看到陈德新所著、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海南茶事》,顿时眼前一亮。

陈德新2018年在《中国茶叶》杂志发表的多篇关于海南茶业的研究论文,对海南绿茶、红茶都有很多富有远见的思考,尤其是《抢救茶树国家品种华茶16号》,让人记忆深刻。

2018年,陈德新春在五指山水满乡深夜制茶。 陈德新 提供

陈老是1947年生人,曾任海南省、云南省科协委员,1994年被西南农业大学特聘副研究员,2019年被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特聘客座教授,对香荚兰种植与提取、中国咖啡历史文化都有独到的研究,先后出版了《香荚兰 世界食品香料皇后》《福山咖啡》《朱古拉咖啡之旅》《中国咖啡史》等专著,其中《中国咖啡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这一切都离不开海南岛——他的第二故乡。

陈德新出版的部分著作。龚梓 摄

闯天涯,

爱上水满茶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出身医学家庭,原来在重庆从事中西药临床工作,主攻心血管疾病的陈德新,主动“下海”,成为第一代闯海南的人。

20世纪50年代初,陈德新在其母亲开设在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28号的一家茶馆长大,正是这个缘故,他闯海之初首先想到就是海南的茶,并开启了他对海南茶30多年的研究历程。

2001年出版的《中华茶叶五千年》中收录了海南大叶种古茶树的图片。 陈德新 翻拍

1988年4月下旬登岛后,陈老最初在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兴隆试验站从事热带农业种植,除主攻热带香料植物香荚兰专项研究之外,也进行海南茶叶种植和加工,并与西南农大食品学院合作,开发出香兰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星火项目”,风靡一时。

那时,陈老曾一个人驱车前往五指山水满乡,登山考察,最让他兴奋的是接触到水满茶。那是五指山景区门口黎寨农民卖给他的,茶叶呈墨绿色、无毫、卷曲松散、干闻清香,无异杂气味,忍不住泡上一把,茶汤浅绿、清味重,香气不足,小苦青涩后重,但很快回甘,不难喝也不好喝。这也印证了1933年陈铭枢总纂的民国《海南岛志》对水满茶的记述:“本岛向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而制法粗恶,色味不佳。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树大盈抱,所制茶叶,气味尚清。”

黎族姑娘攀树采茶。 陈德新 摄于2013年秋

水满茶生长在山岚叠嶂、云雾弥漫、雨量充足、土质肥厚的自然环境之下,枝繁叶茂、芽长柔嫩,具有浓强度和耐冲泡的特点,是制作红茶的绝佳珍稀茶料。

从《海南茶事》可看出陈德新对水满茶这一五指山野生大叶种茶的深爱,书中用较大篇幅对海南野生茶进行考证,拍摄了许多五指山大叶种野生茶树的图片,既展现海南岛野生茶树的历史,也记录了黎族先民利用野生茶和现代茶产业崛起的历史,同时将海南茶文化历史、海南茶科技文史、海南茶文化体系构建、饮茶与健康、海南茶样品感官评审等囊括其中,全景还原了海南茶的悠久历史,从文献中追溯李德裕、苏东坡等名人的在琼饮茶史,否定了此前“海南不产茶”“海南没有茶文化”的错误判断。

“华茶16号”,

海南大叶种的身份证

陈德新研究发现,海南先民制饮野生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是茶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资料显示,遵照1960年2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海南工作时提出海南岛要建设“外贸投资,地方经营,产品归外贸,盈亏归地方”的外贸商品生产基地,海南行政公署外贸基地局在五指山中部山区建立了通什、岭头、白马岭3个茶场,为出口创汇,以生产红茶为主,CTC红碎茶、传统红碎茶及整叶红茶主要出口欧美等50多个国家,最高峰年产干茶8000吨。这也使得当年的海南茶,虽然产量巨大,却不为国人所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外贸体制改革影响,统购统销的时代过去,海南农垦茶面对国内市场,必须寻找生路,进而由红茶转绿茶,如大家熟悉的白沙绿茶,海南红茶的优势趋弱。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陈宗懋考察海南茶产区时,也强调海南茶叶的最大优势产品还是红茶。如何恢复和凸显这一优势?陈老认为必须正视海南大叶种茶种植现状。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编著的《海南岛作物(植物)种质资源考察文集》称:“经30年的种植发展,占全岛种茶总面积41%的四大茶场(南海、通什、岭头、白沙),海南大叶种种植面积比例已达总面积的12.3%,根据海南大叶茶和云南大叶茶的种性特点,‘海大’和‘云大’的调试比例应为30%:60%(其余10%为其他品种),根据这一比例,海南大叶种茶种植面积还应扩大。”

陈老说,这说明具有海南野生茶树“血统”性状特征的海南大叶种却未得到有效开发。1984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对全国各产茶省申报的传统茶树品种进行审定,海南大叶种被认定为第一批品种,接着被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为“华茶16号(GSCT16) ”,滋味浓强,品质优良,是制红茶的最好原料。这是对海南五指山大叶种茶身份的首次官方确认。

野生大叶种,

最纯正的海南茶味

陈德新深知五指山脉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珍贵,同时身体力行深入五指山茶区调查论证,坚持不懈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保护海南大叶种茶和从事海南茶业科技创新,还在水满乡研制出海南大叶种工夫红茶。

陈老说,在海南热带海岛孕育下的海南大叶种茶,经完全物理发酵加工后,红艳金红汤、花果甜蜜香,甜感自然鲜爽,不苦涩,微量元素含量也极高,茶多酚高达35%,具有高贵自然血统和药食两用功效的特点。

正是源于对海南和海南大叶种茶的热爱,他指出海南大叶种茶(华茶16号)保护与开发的严峻性,因为它作为珍稀特有濒危野茶树植物,受环境变化、外来茶树品种不断涌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自然资源锐减、分布区域萎缩、濒危程度加剧等形势。因此,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发出抢救性保护和科学地开发利用海南五指山大叶茶的声音。

谈到海南茶业振兴,陈德新指出,作为稀缺资源的五指山野生茶树,是海南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业的定力,在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收集基础上,抢救性重建海南大叶种茶区形象,合理扩种海南大叶种茶树种,重建海南特质红茶的国家热带海岛茶叶基地,拥抱海南自贸港,让更多国内外友人喝到一口正宗的海南茶。(龚梓)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