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文化周刊 | 寻找糟粕醋 正文

文化周刊 | 寻找糟粕醋

[综合] 时间:2024-04-28 23:05: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54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寻找糟粕醋

寻找糟粕醋

■ 谭谭

二姐极爱吃糟粕醋,文化这好像是周刊糟粕她近年来的一个新喜好。

前不久,寻找大家回到三亚的文化家中聚餐,她提议说可以做一次糟粕醋火锅。周刊糟粕我欣然应和,寻找因为我之前听到过、文化见到过,周刊糟粕却从未尝过。寻找对于新奇之物,文化我总是周刊糟粕乐于尝试,特别是寻找美食。

来到市场,文化看到有人在卖文昌糟粕醋,周刊糟粕二姐便付了十五元买了一瓶。寻找回到家中,我们将这瓶如珍宝般的糟粕醋沿着锅壁倒入锅中,望着它填满锅的一半,再观察它如明镜碎裂,释放出跳跃的“音符”。牛肉丸、海白、基围虾、蟹柳……那些我们钟爱的食物和糟粕醋在锅中缠绵融合,互相渗透,成就彼此。那一锅香味扑鼻的糟粕醋火锅,让在场的人都特别满意。自那时起,我便对糟粕醋生发出了喜爱之情。

这周六,二姐一家来海口找我,说是要一起去探寻糟粕醋的发源地——铺前,顺便看看那边的海。我兴奋不已。

知道文昌市有“铺前”这个小镇,是因为跟同事的一次对话。那日大家团坐在食堂,叙说着家长里短。同事说:“我周末去铺前吃了糟粕醋,可好吃了。”

开着车穿过海文大桥,兜兜转转才来到铺前。不过,我们并没有直接去品味糟粕醋,而是在骑楼老街小逛了一会儿。观察着这历经百年风雨飘摇后的南洋建筑,时光宛若停止,在历史的痕迹之中好似藏匿着铺前人的喜怒哀乐。

原来,铺前还有个名字叫“溪北”,而铺前,并不是仅有糟粕醋。

铺前作为文昌市的一座小镇,它靠海生存,也靠海发展。沿着百年骑楼往里走,能看到渔民们售卖着许多晒干的海鲜。据说,是用来泡酒补身体的。

走到骑楼尽头,能看到一片窄小的海域。那里停泊着大约一二十条渔船,右手边就是前两年修好的海文大桥。那日的天气极好,纯白的云点缀着湛蓝的天,远处椰树的叶子摇摇晃晃,跟随着海风笨拙地舞蹈,海鱼的腥味一阵一阵,海岛的浪漫好似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海岸上,用来存海鲜的泡沫箱挨着电动车放置,像是一个小孩挨着大人。渔民们搭起许多铁架,把红鱼一条接一条整整齐齐地挂起来晾晒,那些小一点的鱼,就分散着铺在竹板上,静静配合阳光的洗浴,默默接受着时间慷慨的馈赠。偶有游客前来问价,我就抱着一个红椰站在旁边,小小地“窃听”一会儿,“这个带鱼二十五元一斤”“我三四月的时候来买过一次”“这种是要二十三元一斤的”……听那游客的口音,像是京津冀那边的人,我想,这一场对话,算得上是一次商业和文化上的“南北交流”了吧。

驻足片刻,沿着骑楼老街回到出发地,我们一行人在一个名叫林花糟粕醋的店吃了碗海鲜糟粕醋,汤的鲜、醋的酸、小米椒的辣、海菜的脆、海螺的韧、粉丝的滑……所有的味道和触感在嘴里交汇、迸开,那是味蕾的一次饕餮盛宴,至今我仍在回味。

带着两瓶在那里买的糟粕醋回到海口,放进冰箱,我忽而觉得我把铺前的可爱、烟火气和文化因子,统统都包裹进了我的欣喜里。

返程路上,我不停地思考,我以海南人的身份存在于世间二十余年,竟一次都未涉足文昌。今日走进它,抑或说是走进它的一角——铺前镇,我忽而觉得自己海南人身份的灵魂被填满了一部分。我定会再次走进它,与海风窃窃私语,与椰林脉脉相望,继续填补我灵魂中空缺的那一块。不过,在此之前,我先要和同事们汇报一下:“这周末我去了文昌铺前,那里的糟粕醋可好吃了,那里的百年骑楼和别致海岸,也很值得一看。”(谭谭)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