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书画·唐林说】千载回望古绵州:李白、文同、欧阳修……为世人留下珍贵遗迹

[娱乐] 时间:2024-05-05 07:27:1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04次

原标题:【四川书画·唐林说】千载回望古绵州:李白、川书文同、画唐回望欧阳修……为世人留下珍贵遗迹

川网传媒·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15日讯(记者 何佳欣)“绵阳历史悠久,林说人杰地灵,千载古称涪城、古绵贵遗绵州,州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白文建城史,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设置涪县以来,同欧历来为州郡治所,阳修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为世”7月15日,人留美术史学者、下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林向记者介绍道,川书绵阳是画唐回望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 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林说石器和陶器。

据了解,绵阳地区远古人类的活动由来久矣,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发现了晚期智人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日趋频繁,距今5000年前后,狭窄洞穴里储存的火种迅速漫延,僻野荒郊四处燃起了缕缕炊烟。夏商周三代,地处南北交通枢纽的绵阳,已成为古代蜀国的北境要冲。崎岖漫长的金牛古道,一直演绎着文明碰撞与汇融的时代交响曲。

绵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的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文昌庙会、雎水踩桥等大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

“绵阳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建立者大禹的出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诗仙’李白生于绵阳江油,‘诗圣’杜甫流寓绵阳两载,留下许多吟哦之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宋代著名画家文同、状元苏易简,都是绵州人士。他们挥动手中的如椽大笔,为古绵州谱写了传世的华章盛典。”唐林表示,绵阳书画文化源远流长,古有李白上阳台帖,意态万千;亦有文同墨竹画,襟韵洒脱。至现当代,谢无量、安居泊、蔡竹虚等人的作品浑然天成。“如今,绵阳的书画家们也在努力传习传统文化,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如曾担任省美协副主席的吴映强,市美协主席的何多俊,现任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龚小膑等,都是绵阳书画家中的佼佼者。绵阳的书画后继有人,相信将来会创作出更多‘笔墨当随时代’的优秀作品。”

唐林谈书画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还是苏轼的老师,与蔡襄是挚友。

“欧阳修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但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6月21日寅时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当时他的父亲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欧阳修在绵阳生活了4年。”唐林表示,绵阳城市标识中文名称“绵阳”二字,集字于“生于绵”的一代宗师欧阳修的书法真迹《集古录跋尾》。

“《集古录跋尾》是欧阳修对《集古录》所辑历代金文石刻进行考定解说的跋文,纸本,楷书。”唐林介绍道,《集古录》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大量集录金石铭刻的著作,是我国正式出现金石学专著的标志。欧阳修先后花了18年时间,收集了石刻拓本一千卷。《集古录跋尾》原十卷,现仅存纸本墨迹4种,即《汉杨君碑》《汉西岳华山碑》《唐陆文学传》《平原山居草木记》,这些题跋墨迹,通篇楷书一笔不苟,规整谨严之中又情趣迭生。此四帖是欧阳修存世墨迹精丽之作。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李白——《上阳台帖》

绵阳江油历史悠久,唐代诗仙李白在这里出生并生活了24年,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和珍贵遗迹,以及光耀古今的李白文化和诗歌情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绵州昌隆县清廉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除开诗人的身份,李白还是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只是其诗名太重,书名为其所掩。”唐林表示,

李白写过的书法作品不少。宋代内府藏其行书作品二:《太华峰》《乘兴贴》;草书作品三:《岁时文》《咏酒诗》《醉中贴》。遗憾的是,李白的诗作流传下来了,书作却散失、消亡,唯一留存于世的是《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白麻纸卷装,行草书,五行,共25字,诗文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唐林点评道,《上阳台帖》从书写特征来看,笔法多变,用笔浑厚,悠肆任行,结构开张,体态宽博跌宕,确有其师张旭洒脱飘逸的神采。不过,从字体书写来看,虽逸笔草草,但又不失端庄浑穆,似与颜真卿行书风格如出一路,让人不禁联想李白是否受颜体之影响。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文同——《墨竹图》

文同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中国画“湖州竹派”的创始人。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

文同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一生宦途奔走三十余年,有“廉吏”“清平太守”之称誉,深得百姓爱戴。他与苏轼是表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于文同前已有一批画家画竹,但后人论及墨竹画家时,无不首先提及文同。文同画竹从不打草图,兴之所至,便奋笔挥洒,笔下的竹子个个千姿百态,风韵楚楚。而这精湛的技艺全来自于他深入自然、观察自然的功底及他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唐林介绍道,文同以善画竹著称,其墨竹名世,有“湖州派”之称。文同画竹,枝叶多用浓墨,新枝嫩叶,渍以淡墨,撇叶锋长而毫芒不露,叶尾拖笔布白,熟练地运用了行、草书法的笔墨,在章法方面,讲求突出气势,显示了竹子“剑拔十寻”的锋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墨竹图》(也称《倒垂竹》《偃竹图》)是遗留至今,传为文同的作品中最为可靠的作品。”唐林点评道,《墨竹图》中竹杆似屈而不屈,竹叶针刺凌飞,浓淡交替而又层次清晰,竹品人情尽在其中,是一幅以写实手法绘就的作品,堪称宋代文人墨竹画的典范,画出了竹之“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的精神。纯用水墨渍染而成,笔法严谨之中有潇洒之致,是迄今所见最早一幅免去了勾勒方法的作品,笔墨流杨,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文同画竹的思想,也是文同提出的绘画思想。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文同的墨竹作品给当时诸多画家以重要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唐林说。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无准师范自赞顶相》

无准师范,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绵州梓潼县治)人,中国南宋时代禅林中最杰出的禅僧。十九岁时入成都正法院,得法于四川广安破庵祖先禅师,先后任国内著名的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庙的住持。1232年,他被迎住朝廷敕建的“五山十刹”之首临安径山兴圣万寿寺,担任住持。在中国佛教、特别是在禅宗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无准在径山寺,门下人才辈出,包括蜀人法常等高僧,特别是后来成为日本佛教中第一位‘国师’的圆尔辨圆。当时,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僧侣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唐林介绍道,无准的书法,似松柏,铜枝铁干,腕力很强,笔力下注,下笔重捷,行笔较快,用笔放纵恣肆,动感很强,开卷便有一种苍劲老辣之气扑人眉睫间,磊落锐气,不可阻挡。

“《无准师范自赞顶相》,是宋代顶相画中的极品,是宋代人物画代表作。它成为以后日本顶相画制作的范本作品,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幅顶相是日本东福寺的开山祖师圆尔辨圆从南宋带回。他请杭州的画师画了无准的肖像后,求老师题了赞语。”唐林点评道,无准的自赞墨迹,写得刚柔相济,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黄庭坚书法的遗韵,但显得相当地沉着,用笔凝重厚实,一丝不苟,充分地表现出这位大禅师强韧的精神气质。自赞墨迹与顶相相得益彰,非常得体。

系列稿件:

【四川书画·唐林说】千载诗书城眉山:以盛产各类文化与文化名人声名远播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四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327203。(何佳欣)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