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业务通过各种形式嵌入消费 “双11”催热消费金融

[知识] 时间:2024-05-05 17:18: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92次

  电商“双11”大战带火了消费金融,双11消费金融又为电商“双11”的分期战绩提供了充足“弹药”。在金融机构眼中,业务“双11”所产生的通过消费信贷资产属于优质资产,且更容易增加客户黏性。各种因能降低信贷风险,形式消费消费越来越多的嵌入放贷机构敢于使用“消费分期”模式。今年的催热消费分期还呈现出“一路向西”的趋势,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消费潜能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双11”收官后,双11一个热词在网络上悄然流行——“暴花户”。分期什么意思呢?这是业务购物者们的自嘲,指他们在短期时间内就花掉了大笔资金,通过虽然赚钱不多但却莫名地很敢花,各种花光了又很沮丧。形式消费消费

  不少受访者表示,“双11”剁手后,一度非常想把支付宝中的“花呗”关掉,因为很难管住自己借钱消费的冲动。而对于那些在“双11”大战中选择了分期付款的购物者来说,他们也突然意识到要仔细研究分期免息的具体规则。

  这些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消费金融已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今年的“双11”大战中,消费金融呈现出哪些新特征?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电商平台又采取了何种策略?为什么“消费分期”日益成为金融机构的“主打牌”?

  “临时提额”成标配

  伴随“双11”收官,消费金融的参与机构陆续晒出了自己的“战报”:截至11月11日23时50分,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超200亿元;截至11月11日18时33分,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达217亿元;京东白条交易额实现10秒破亿元……

  以上消费信贷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临时调整额度”的助力。记者观察发现,从2017年的“双11”开始,“临时调额”已成为不少银行的“双11”营销策略,至2019年,这已成为金融机构参战“双11”的标配。

  以工行为例,该行此前曾向受邀客户发送短信,10月25日前,如果客户将该短信回复至后台,那么工行将根据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查询结果,为该客户提升额度,幅度最高可达目前所持信用卡额度的3倍,10万元封顶,最终结果以银行审批为准。

  相较于商业银行巨量、低成本的资金优势,消费金融公司“临时提额”则略显“羞涩”,且多与“获客引流”挂钩。例如,借款人如果成功邀请好友成为某一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那么该借款人有机会参与“提额抽奖”,最高可提3万元至5万元不等。

  此外,支付宝在“双11”前一个新动作也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该公司新增“支持多账户开通花呗”功能,其客服称,在完成实名认证情况下,一个身份证最多可开通3个花呗。至于实际能否开通,则要根据系统综合评估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开通了花呗多个账户,每个账户将分开管理,即账户之间独立消费、分开还款。

  业内人士认为,这无疑新增了花呗配额,最直接的效果是在“双11”这个时间窗口释放更多消费潜能,推高电商平台交易量。

  金融机构为何重视“双11”这块消费信贷蛋糕?据了解,在强监管背景下,现金贷、教育培训贷、美容贷等产品因此前频频爆雷而遭遇滑铁卢,而“双11”所产生的消费信贷资产属于优质资产,且更容易增加客户黏性。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