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大理云龙: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正文

大理云龙: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综合] 时间:2024-04-29 03:56: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83次

  面对县情,大理云龙县委、云龙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奋力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决战决胜工作责任制,切实肩负起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脱贫使命和担当。发挥党组织的攻坚引领作用,发扬“钉钉子”精神、大理下足“绣花”功夫,云龙不以事艰而不为、奋力不以任重而畏缩,决战决胜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脱贫书写了一曲曲赞歌。攻坚

  “夏季攻势”“冬季攻势”“百日攻坚”“百日冲刺”“百日总攻”,大理云龙,云龙这个集山区、奋力民族、贫困、偏远于一体的贫困县,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一仗接一仗,一年胜过一年。

  经过6年鏖战,全县累计脱贫11837户46050人。截至2019年底,贫困人口减少到696户2292人,贫困发生率从23.9%降至1.35%,终于迎来决胜时刻。

  云龙县于198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列入滇西连片特困地区县,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长期以来,受地理、历史、自然、经济等条件制约,云龙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是大理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党的政策“阿克几”

  “‘阿克几’‘阿克几’,党的政策‘阿克几’。”深入云龙县苗尾乡阿兴地村民小组,84岁高龄的傈僳族奶奶乔中美竖着大拇指连续说了三声“阿克几”。

  “阿克几”是傈僳语,汉语为“非常好”的意思。乔中美奶奶发自内心地连声说出“阿克几”,有她的道理。

  苗尾乡水井村阿兴地村民小组聚居着20户傈僳族群众。1974年1月15日,傈僳乔家9户人从怒江搬迁至此。

  “想起过去的苦日子,眼泪都要掉下来。”乔中美老人唏嘘不已地介绍。老一辈傈僳乔家的房子以竹篱为墙、茅草为顶、千脚落地、人畜混居,没有厨房、卧室和客厅之分。村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近70度陡坡的石头缝中辛勤劳作,还时常饿肚皮。“挨饿是常有的事,能吃上包谷稀饭就已经非常满足。”

  命运的改变始于2013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铮铮誓言犹如春雷。

  “我这辈子房子盖了3次,一次比一次好,脱贫攻坚安居房项目给我补助了22000元,现在的砖混房既安全又舒适,让我永远地告别了土坯房、垛木房。”乔中美用自己的经历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走进乔中美的新家,客厅正中间悬挂着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清楚地记录着一家人的经济状况,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驻村工作队给乔中美算了一笔帮扶账:2015年整村推进魔芋种植1亩补助1000元、整村推进电磁炉补助400元;2017年“直过民族”项目能繁母猪4头补助3200元、整村推进花椒种植10亩折合1500元;2018年扶贫产业到户项目发放魔芋种300斤折合补助2000元,2019年享受农危改政策补助22000元。

  “为了摆脱贫困,祖先把我们带到这里,但没有解决我们的吃和住,真正帮助我们修路、建房、建公厕、发展产业、教育孩子,实现脱贫致富的是伟大的共产党。”乔中美激动地说道,“赶上了好时代,我一定要好好活,我还要多享受几年呢,党的政策‘阿克几’。”

  “党的政策‘阿克几’,社会主义‘阿克几’。”如今的阿兴地,新房建起来了、道路硬化了,20户傈僳群众沐浴着党的阳光,过上了幸福生活。

  产业就业双驱动

  “开始养猪那会儿缺资金,合作社成立后,我们贷款5万元,2016年时盖起了猪圈,一年可以出栏100多头。那个时候价格低,但十几万元收入还是有的。”说起云龙县长新乡大岩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对生猪养殖的帮助,松炼村仁茂登小组的杨新萍满怀感激。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云龙县长新乡大岩场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养殖户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市场绑定发展”的“双绑”发展机制,采取“自繁自养”和“委托代养”等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五个统一”,扩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覆盖面,构建起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提升产业带动实效,带动广大养殖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在“双绑”发展机制的带动下,合作社销售收入突破800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118户占比31%、平均每户盈利1.96万元,辐射带动长新乡12个村和周边白石、检槽、宝丰3个乡镇1657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

  “双绑”发展机制是云龙县产业就业“两业”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云龙县着力抓好产业就业“两业”扶贫工作,采取多种方式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力提升脱贫攻坚实效。

  2015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财政资金36716万元;2017年至2019年投入沪滇协作产业扶贫资金2874万元,各挂包单位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4381.63万元;2015年至2019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11493户57021万元;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2家,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农业庄园等其他新型经营主体358个,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全县133个新型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带动帮扶协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覆盖,产业扶贫“两个全覆盖”和“双绑”工作扎实推进,形成了“一主·六副·五谷开花”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有序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实现有劳动能力和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到户“全覆盖”。

  与此同时,云龙县积极开展就业培训,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59082人次;组建县人力资源市场,与县外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协议,采取现场招聘会、入户送岗等方式加快转移就业,挂牌成立16个扶贫车间,吸纳用工2036人,帮助289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澜沧江畔果满枝

  “有志开新山,无志山压头。”当采访车辆行至澜沧江畔的云龙县功果桥镇新山村大桥时,桥上的这副对联映入眼帘。

  “有志开新山”,意思是开发和发展新山村,在脱贫攻坚和小康路上不掉队。云龙县功果桥镇在写下这样的誓言的同时,抓住精准扶贫的契机,带领新山村人民群众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发展天地。

  “欢迎你们到家里来做客。”记者一行深入功果桥镇新山村小田弯村民小组,村民字文兵大伯热情邀请。青瓦白墙的四合院内干净整洁,“我为你们摘两个新鲜水果。”说话间,字文兵大伯拿起剪刀,走到院子内“沃柑”树下,剪下两个熟透的果子递过来。

  在家里就可吃到自己栽种的水果,在小田弯村民小组,开始的时间并不长,6年前的小田弯村民,要吃水果还得到集市上去购买。

  “这里是我们村规划的中海拔产业带,主要以冬桃种植为主,你们看,长势很好,树枝上挂满了果。”站在进村路口,功果桥镇新山村总支书记字建华指着环抱着全村的200亩冬桃示范基地,“现在,冬桃形成了小田湾的‘一村一特’,全村47户户均冬桃收入上万元。”

  “我家种了5亩冬桃,今年全部挂果了,去年卖了2.5万多元。”字文兵大伯乐呵呵地笑了起来,他如今已经成为了水果种植大户,除冬桃外,还种了2亩脐橙。

  与小田弯一样,2014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功果桥镇山西村麻庄坪村民小组,经过6年的发展,枇杷产业已经形成了新气候。

  “我家种了10亩枇杷,有3亩多挂果了,今年的刚卖完。”村民杨学林2014年试着栽种了3亩枇杷,今年卖了1.2万元。尝到栽种枇杷的甜头后,他将自家的全部土地都栽种上枇杷,发展到10亩。

  “全村63户,发展了284亩枇杷。”功果桥镇山西村总支书记赵俊祥说,枇杷已成为全村“一村一品”产业。

  “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全镇人民群众发展种植热带水果,这样既能绿化澜沧江畔,又能让老百姓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功果桥镇党委书记杨祥宣介绍,当前,全镇已经发展冬桃1200亩、枇杷2300亩。

  云南网记者 博达 通讯员 赵雪梅 尹涵 杨学禹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