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达吽的“烟火”:安置区唱起敬酒歌 正文

达吽的“烟火”:安置区唱起敬酒歌

[时尚] 时间:2024-04-29 19:39: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99次

原标题:达吽的烟火“烟火”:安置区唱起敬酒歌

达吽的“烟火”:安置区唱起敬酒歌

( 2020-08-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达吽小镇,搬迁户韦勇权和妻子陈木娣身着民族服装,达吽的安跳起竹竿舞欢迎游客(8月4日摄)。置区 新华社记者杨驰摄

秋日向晚,唱起红水河徐徐东流,敬酒牵走片片霞光。烟火扬着酒香的达吽的安敬酒歌,是置区达吽小镇夜市的开场曲。

小镇入口,唱起穿戴民族服饰的敬酒男男女女,端着酒碗,烟火亮开了嗓。达吽的安美食街内,置区各色餐馆迎来了食客,唱起最火热的敬酒店家一遍遍抱歉地说着“真没有位置了”。街道两旁,排成长龙的移动摊贩各自吆喝。

入夜后,镶嵌在红水河畔的达吽小镇汇聚四面八方的人气。这里,坐落着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古江安置区。近几年,1万多名贫困群众从全县千山万弄的贫困村屯陆续搬迁而来。

“达吽”,是红水河的壮语音译,寓意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大化县的喀斯特山区内,群众散居的山弄是一个个形如漏斗的山间洼地,存不住水。

位于县城临河的最佳地段,古江安置区寸土寸金。“如果换以商业用途,经济潜力不可估量。”但县委书记杨龙文考虑得更多的是,怎么帮搬迁户鼓起“钱袋子”,让他们“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因此,县里在安置区内外布局建设商业街、美食街、酒店,建立用于文艺演出的文化广场。通过易地扶贫安置与新型城镇化、民俗风情旅游有机结合,达吽小镇诞生了。

在大山里穷了30多年,搬迁户韦勇权有了“文艺宣传员”的公益性岗位,在这座布努瑶风情小镇招待四海游客。晚上忙完表演的活,两口子拉着孩子,也来享受达吽的夜。

过去,住在山弄,生活就像石缝般干涸,夜晚更是寂寥。韦勇权老家在六也乡加司村独下屯,出门见山,山外是山。“一到夜里,就静得瘆人。”

从广东嫁来的陈木娣是习惯热闹的,韦勇权为此置办一台音响。两面漏雨、四面透风的木瓦房里,到底有了第二样电器,原来只有一盏灯泡。

此番光景已逝。韦勇权一家搬入新居,挥别贫困。十里八乡的搬迁户聚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多因广场舞。

覃庆妹在美食街摆摊售卖的油馍,是老家贡川乡的特产。家乡没有夜市,覃庆妹在广东打工时就喜欢和工友去逛逛。“那时我很羡慕住在那里的人,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住在这样的地方。”覃庆妹说。

“支付宝到账……”一有人付款,餐车上的粉红色话筒便蹦出一句。白日里不摆摊,兴致来时,覃庆妹就拿这个话筒唱两句。日子过好了,人也自信了。

往前走,七百弄窑鸡、长沙臭豆腐、泰国榴莲干……各色小吃琳琅满目。一个无人销售的糕点摊吸引几名游客驻足,他们身旁,送外卖的小哥匆匆而过。

夜深了,小巷的一间美容美发店仍灯火通明,老板蓝富林正在为顾客剪发型。从大山搬到安置区后,经过一轮培训强化手艺,他开起这家小店。

“白发染黑发的业务最受欢迎,愿意为形象花钱的人越来越多了。”往后的经营,蓝富林心里有计划。“需要再进一批质量更好的美发产品了,同时还有面膜”。

“啪”,陈木娣摁掉灯,一家人安歇了。次日清晨,她要送儿子去社区的儿童之家。在那里,志愿者会免费给孩子辅导暑假作业,还教画画、手工等。 (记者胡佳丽、姚雨璘;

参与记者李俞辉、杨驰)(杨驰 李俞辉)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