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致敬成都抗疫中的平凡英雄 正文

致敬成都抗疫中的平凡英雄

[休闲] 时间:2024-05-01 11:57: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83次

他们是致敬中“病毒侦探”

擅长从细微之处寻找蛛丝马迹

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常常连轴转完成核酸样本检测

他们是“地下空间”最忙碌的人

为我们筑起安全屏障

当疫情来临时

在不同的岗位上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平凡的英雄

是他们,一个人让更多人心安

一群人守护我们共同的成都城

  病毒侦探:

  从一副碗筷找到了密接者

  “请问您是周某某(化名)本人吗?这个月1号您是否去过天璟荟小区?”“您是否在五粮二街的肥肠血旺吃过饭?”“您这段时间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接触过哪些人?”……在郫都区疾控中心,流调溯源组无疑是抗疫最忙碌的一群人。

  电话铃声不断响起,平凡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英雄桌子上堆着一沓沓追踪管理报告、致敬中材料信息。成都流调溯源是抗疫一件繁杂的工作,简而言之,平凡就是英雄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所有病例的行动轨迹,找出每一个潜伏的致敬中传染源,防止疫情蔓延和传播。成都“我们的抗疫工作可以理解为结网捞鱼,网织得足够密,平凡就能杜绝漏网之鱼。英雄”市疾控中心环境与学校卫生科副科长高绪芳说。

微信图片_20211115091638.jpg

  本轮疫情发生后,高绪芳带领队伍先后前往成华区和郫都区,主要任务就是上追源头、下拓密接,和病毒“赛跑”。这个工作不只是接电话,还包括跟踪监测、分析数据、开展摸排指导等,为了确保数据准确,高绪芳要经常到风险点位去实地探查。

  做好这项工作,除了扎实的业务能力外,还需要有一颗“侦探”的心,“尤其是在密接排查工作上,必须抓住每一个蛛丝马迹、细心甄别排查。”高绪芳说。

微信图片_20211115091642.jpg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小面馆排查密切接触者时,老板很难回忆起病例吃饭的情形,但他吃饭全过程与人的接触状况又是排查密接的关键。据后来调查,当时该病例坐在店门外吃饭,没进店内,买单也是同伴扫码买的,全程没有接触过其他人,“也许很多人认为,除了他的同伴外,不可能有其他密接者了。

  但其实是有的,因为他的碗筷肯定被店员接触过。”于是,沿着这条线索,高绪芳和同事开展了进一步调查,“当时店员们都说没印象,我们就调取周围监控,仔细寻找核实,最终找到了这名店员,确定为密切接触者。”

微信图片_20211115091645.jpg

  高绪芳对时间节点特别敏感,不仅要帮密切接触者回忆,还要回溯轨迹,甚至要模拟行程,反复核对细节,各个时间、行为必须一一对应,才能形成完整轨迹列表,并整理成流调报告,“大到去过哪些地方,小到停留了几分钟,都必须核实清楚。要做好工作,必须有耐心。”

  离病毒最近的人:

  连轴转完成核酸样本检测

  11月3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胡萍的工作群消息不断,同事们都在讨论一件事:医院需要紧急处理的核酸量太大了。因为前一天,成都刚刚新增一例本土确诊病例。这时候正需要人手。第二天,胡萍告别刚做完手术的孩子,回到了实验室。

  1.5万份、1.3万份、1.7万份……最初几天,送来的样本天天增加,她和同事们不得不一再延长下班时间应对。

  实验室可能是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而核酸检测又是疫情防控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核酸检测从前期采集到出结果需要走多个环节,而提取环节是风险最大的环节之一。尽管机器是全自动化的,但工作人员要开阖采样管,管壁上会沾染可能存在的病毒,因而提取室是三级防护,“有时候即便是熟练的工作人员,进提取室都可能有心理压力。”检验科主任卿克勤说到。

微信图片_20211115091649.jpg

  “顾不着想什么压力,只想着解燃眉之急。”胡萍穿戴好防护服进了提取室。同事们围绕着样本,机器正在忙碌,这个班次要持续到晚上8点。“8点过出来吃了晚饭又进去帮了会忙,到晚上10点过。”

  胡萍记得,那天她所在的班次做了约4000管的样本。而这次疫情之前,平时来自急诊、发热门诊和愿检尽检的样本,则仅有当班数量的一半,“大概2000管的样子。”之后,样本量还在增加。

微信图片_20211115091652.jpg

  “疫情最关键的时刻,我们科室几乎都没怎么休息。”胡萍表示,“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尽快筛查出结果,疫情早日散去。”

  轨道人:

  “地下空间”最忙碌的身影

  “通风口、把手、座椅、地板……这些和乘客关系最密切的地方,都是我们重点消杀的位置,除此之外,其他细节我们也都不敢马虎。”

  打开蓝色喷雾器,兑好消毒水,再盖好盖子。按照比例,一箱兑水40斤,加上桶身、电机等,就是40多斤。陈艳蓉把喷雾器稳稳背在背上,迈开步子。

  陈艳蓉是成都地铁元华车辆段的消杀工作人员。晚上9点,当地铁列车缓缓驶回车辆段,她和同事便马上开始了对列车的消杀工作。

微信图片_20211115091655.png

  随着喷雾器水雾不断喷出,消毒水的味道充斥着整个车厢。“消毒水必须擦一遍,不然会留下水渍。”喷完消毒液,陈艳蓉和同事快速拿着抹布,仔细擦拭着扶手、座椅、屏蔽门等位置,再把地面打扫干净。待当晚所有列车都被仔细消杀、清洁完毕,已经是凌晨2点过了。

  在成都地铁8号线珠江路地铁站,消杀人员、58岁的帅凤仙也一刻不敢耽误。与陈艳蓉干的工作一样,只不过帅凤仙负责的是车站消杀。

微信图片_20211115091659.png

  按照公司规定,车站的设备设施、公共区域的消杀频次是2小时一次。“车站里里外外消毒一次一般需要1个小时,消杀完后我们会马不停蹄打扫卫生,卫生打扫完后,又到了下一轮消杀时间。”帅凤仙和同事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背着40多斤重的消毒水,走在地铁站里。

  除了消杀员,每天检查上千个健康码的安检员、认真记录防疫讯息的值班站长……还有很多各个岗位的轨道人,守在离乘客最近的地方,用自己的肩膀扛起防疫重担。

微信图片_20211115091702.png

  紧急之时他们披甲上阵,挺起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这些平凡英雄的点点滴滴铸就这座城市的铠甲向平凡又伟大的他们致敬。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