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民和:三川大地铺“银”忙 正文

民和:三川大地铺“银”忙

[综合] 时间:2024-04-28 06:44: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86次

原标题:民和:三川大地铺“银”忙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初冬时节的银午后,站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后坪村的民和忙山梁上,吹在脸上的地铺空气里掺杂着丝丝寒气,沟壑纵横的银山地里,新铺的民和忙地膜在初冬的斜阳下泛着银光,勤劳的地铺农民正在田间忙碌铺地膜,致力让干旱山地变成丰盈“粮仓”。银

民和是民和忙青海东部的一个农业大县,但全县64万亩(1亩≈0.067公顷)耕地中,地铺60%以上都在浅山地区,银是民和忙典型的雨养农业县。十年九旱的地铺自然条件,让干旱山区广袤的银土地广种薄收。

2008年,民和忙一场农业耕种技术的地铺变革在该县海拔2100米以上的浅山旱地发生。当年,在该县6个典型浅山旱地试种的1300亩全膜玉米喜获丰收,亩产量从昔日的175公斤(小麦)陡增至650公斤以上。

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凸显出的集雨保墒、抗旱保苗、提温促熟、抑制杂草等技术效应,很快得到了民和山区农民的认可,短短的几年时间,全县全膜种植面积从推广伊始的1300亩陡增至35万亩。

一张不起眼的地膜,让民和的干旱山区农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粮食产量一路攀升,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万吨,跃居全省粮食生产第一县,成为受国务院表彰奖励的200个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之一。

即便是今年承受了四十多天的持续干旱天气影响,种植的30万亩全膜玉米依然保持了400至500公斤的亩产量。

根据民和县农业部门测产,今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7.85万吨,其中全膜玉米在遭受持续干旱影响下总产量达14.55万吨,占到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8.44%。

基于这样的保墒增产优势,每年秋收后的农闲季节,却成为农忙季节——秋覆膜。

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县秋覆膜时间延缓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这并未影响农民种植全膜玉米的信心和干劲。11月上旬,节气上虽已立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该县迅速调拨供应农膜,各乡镇坚持疫情防控和秋季覆膜两手抓,农业部门32名技术人员分赴乡镇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民和农民撸起袖子迎寒而“战”,在田间地头再度掀起一股覆膜热潮。

11月14日中午时分,记者在转导乡后坪村看到,一块7亩多的耕地已经铺上三分之一的地膜,地的主人马成彪正带着家人利用晴好天气抓紧铺膜。

马成彪告诉记者,像后坪这样的地方干旱少雨,自从种上了全膜玉米,每年的庄稼收成都有了保障,今年后期虽然遭受了持续干旱,但他家的30亩全膜玉米仍然有400公斤左右的亩产量。

马成彪表示,虽然立冬后天气变冷,但干旱山地如果不铺地膜,明年的收成就没有保障,所以现在天冷点没关系,只要把地膜铺上去,明年收成就有盼头了。

在古鄯镇七里村,种植大户李福存驾驶农机铺膜正酣。记者看到,李福存的铺膜机上多了一个圆筒状的部件。这是他从“快手”学来的,叫压土器,有了这个压土器,施肥、喷药、铺膜、覆土一气呵成,减少了压膜覆土所需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

李福存也是全膜玉米的受益者。据李福存介绍,去年他承包了320亩耕地进行耕种经营,其中240亩全膜玉米亩均收入1000元。

在古鄯镇小垣上,种植大户韩德英和马晓平也在迎寒抢时铺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古鄯镇副镇长冶鹏等在现场指导服务,督促铺膜进度。

冶鹏告诉记者,因为疫情值守,全镇干部已经一个月时间没休息,这周双休日原本要正常休息,但考虑到天气已冷,铺膜任务重、时间又紧,所以他们就放弃了双休日,奔走在田间地头,督促指导群众快铺膜、赶进度。

据韩德英介绍,他和马晓平合伙经营着600亩耕地,去年种植的玉米全部由外来客户收走,起初收购价320元/吨,后来又上涨到380元/吨,比当地饲草加工企业的290元/吨收购价划算很多,去年他收入27万元,马晓平收入30余万元,今年他俩将600多亩地块全部覆膜种玉米。

据了解,省财政也拿出2700万元资金支持民和县全膜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总面积30万亩,其中建立2个万亩示范片、10个千亩示范片。

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告诉记者,为确保高质高效完成30万亩铺膜任务,县农科部门全力以赴做好农膜供应,农技人员实行包任务面积、包区域规划、包技术培训、包农资供应、包田间管理、包推广种植效果的“六包”责任制,全力保障覆膜工作有序推进。

干群齐力鼓干劲,携手同心忙铺“银”。截至11月20日,全县30万亩农田秋覆膜工作全部完成,累计供应地膜30万捆、2100吨。(潘玲 石延寿)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