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冰雪远征:挺进南极冰盖之巅

[热点] 时间:2024-05-02 03:29: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82次

  原标题:中国人的中国之巅冰雪远征:挺进南极冰盖之巅

  经过131天风雪跋涉,3月12日,冰雪冰盖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回到上海,远征在科学考察和综合保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挺进

  科考队员除了搭乘“雪龙”号进行大洋科考、南极用“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展开航空科考之外,中国之巅也在中山站、冰雪冰盖泰山站、远征昆仑站等广袤的挺进南极冰雪大陆上展开了科学考察。其中,南极从中山站到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中国之巅是冰雪冰盖中国科考队开辟出的一条著名的“冰雪之路”。

  从上海到中山站1.2万公里,远征搭乘“雪龙”号;从中山站到昆仑站1200多公里,挺进则依靠雪地车。南极新华社记者用摄影镜头,在131天的时间里,记录了这条冰雪之路的艰难险阻和中国科考队员的不懈探索。

  从中国上海到南极冰盖之巅

  1、2018年11月2日,“雪龙”号从上海起程奔向南极。↓

  

  2、11月9日,“雪龙”号穿越赤道,开始在南太平洋航行,科考队员组成南极图案的队形合影留念。↓

  3、11月17日,“雪龙”号停靠澳大利亚霍巴特码头,在这里进行入南极前的最后一次物资补给。霍巴特是南极门户,也时常能见到阿蒙森等极地探险家的一些雕像。当年阿蒙森与斯科特展开首次抵达南极点竞赛,正是在霍巴特将其到达南极点的消息用电报发出,告知全世界。↓

  

  4、11月21日,“雪龙”号在风雪交加中驶过南纬60度,顺利穿越“咆哮西风带”“魔鬼西风带”。↓

 

  5、过西风带时科考队员检查与加固货物绑扎。↓

  6、11月25日,“雪龙”号驶入南纬61度55分、东经110度37分的浮冰区。浮冰铺满海面,时有冰山立于其间。↓

  

  7、11月29日,“雪龙”号穿越南纬66度33分,进入南极圈,科考队直升机组进行卸货前相关准备。↓

  8、11月30日,“雪龙”号到达中山站附近,随即破冰至距离中山站44公里处的陆缘冰区。↓

 

  9、为打通冰面通道,考察队进行海冰探路,继而冰面运输与空中吊运相结合,展开本次科考首场攻坚战。由于泰山站二期工程建设和中山站一些建设项目,本次物资卸运量大,冰面运输距离远达44公里。↓

  

  10、中山站(69°22'S,76°22'E)的标志性建筑“六角楼”(高空物理观测栋)。今年是中山站建站30周年,经过30年建设,中山站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南极科考基地。↓

  11、12月18日,内陆队37名科考队员(泰山队21人、昆仑队16人)从内陆出发基地出发,前往南极内陆腹地的泰山站和昆仑站。↓

  

  12、12月20日,在距离中山站约140公里处的南纬70度35分、东经76度52分扎营。凌晨,科考队员进行本次科考首次雪坑样品采集。↓

  13、12月21日,内陆队在行进途中遭遇强烈地吹雪。↓

  14、12月22日,“卡特”雪地车减震器被磨坏,机械师在零下一二十度的低温寒冷中通宵修车。↓

  15、12月25日,内陆队抵达位于泰山站(73°51'S,76°58'E)。泰山站主体建筑于2014年初建成,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是中国第二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16、12月26日,泰山站雪下工程正式开工。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首个雪下工程,在雪下建筑里完成了站区能源供给、取暖保温、融雪供水及污水处理、消防监控等系统的建设。↓

  17、12月27日,昆仑队离开泰山站继续南下向昆仑站挺进,穿越冰裂隙密集区,这是南极内陆行进中所遇到的主要危险之一。↓

  18、12月31日,昆仑队行驶在“鬼见愁”冰丘密集区,这是南极内陆行进中最困难的路段之一。↓

  

  19、从2018年12月31日晚至2019年1月1日凌晨,昆仑队机械师跨年夜通宵修车,在高寒缺氧的极昼“白夜”里将被颠坏的“卡特”车修好。↓

  20、2019年1月4日,昆仑队抵达昆仑站(80°25'S,77°06'E)。2009年建成的昆仑站,位于冰穹A西南方向约7公里处,是南极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也是科学研究的制高点。↓

 

  21、1月5日,昆仑站天文、冰川和测绘等科研项目全面展开。↓

  

  22、冰穹A(80°22'S,77°27'E)。2005年1月18日,中国科考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地面到达冰穹A,将五星红旗插上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在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这里时常出现日晕,科考队员在冰穹A换上了一面新的五星红旗。↓(记者 刘诗平)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