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科技之光照亮田野 正文

科技之光照亮田野

[百科] 时间:2024-05-03 14:13: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68次

4月10日,在大荔县官池镇农田里,光照亮一架农用无人机在开展化除作业。田野  记者 袁景智摄

陕西和氏高寒川牧业有限公司的转盘式奶山羊挤奶设备。  记者 程伟摄

3月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李广(右一)在陇县温水镇坪头村村民苏儒儒(左二)的田野羊场里,给奶山羊做健康检查。科技  记者 程伟摄

小麦品种“西农511”、光照亮玉米品种“陕单650”等粮食作物新品种,田野促进了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保障了陕西粮食产能提升;苹果高效轻简化栽培模式及技术体系的光照亮研究示范,加快了全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奶山羊全产业链技术规范集成创新与推广,田野有力支撑了我省千亿级羊乳产业发展……

自2008年陕西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科技我省聚焦粮食安全和主导特色产业,光照亮先后组建了以小麦、田野玉米、苹果等44个农产品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吸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新型经营主体等各类专家765人,通过建立“双首席专家+岗位专家+技术团队+重点试验示范站+农民合作社+高素质农民”制度,在全省打造了主导产业全覆盖、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上中下游贯通的全新产业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科研和推广“两张皮”问题,为我省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1 玉米栽培新技术 亩均增加密度344.62株

2020年,我省全面实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经过长期试验研究探索出的“5335”玉米节本增效生产技术,是陕西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举措

3月30日,宜君县哭泉镇马前尧村顺兴家庭农场场主赵太顺早早就起了床,组织农场的工人对去年的水毁地进行修复;联系销售商购买化肥和玉米种子;对接厂家对农机设备进行检修。

赵太顺是马前尧村村民。2000年初,返乡创业的他承包了哭泉镇农林场,开始发展现代农业。

“自从种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陕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掌握了‘5335’玉米节本增效生产技术,玉米平均亩产是过去的两倍多。”赵太顺说,“农场目前玉米种植面积达530亩。2010年以前,我种的是玉米老品种,平均亩产仅400公斤。去年,我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达到900公斤,亩均节约生产成本160元以上。”

“我增强玉米种植的信心,与各级专家教授多年的帮扶指导密不可分。”赵太顺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薛吉全几乎每年都要来我的农场里现场指导。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邦民从玉米播种到收割,对我的农场进行全程服务。”

杨邦民说,良种、良法、良技是实现玉米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陕单”系列玉米新品种陆续在宜君县“落地生根”,其中“陕单609”推广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陕单650”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去年,该县彭镇洞子沟村示范种植了100亩“陕单650”,经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实地测产,平均亩产达到1070公斤,刷新了陕西渭北旱地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薛吉全介绍,2020年,我省全面实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经过长期试验研究探索出的“5335”玉米节本增效生产技术,是陕西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举措。该技术具体为:每亩种植玉米密度5000株左右,播种时分3层不同位置施缓释肥,并进行30厘米深松,用复式播种机械实现深松、施肥、播种、旋耕、镇压5连作,既节省劳作成本,又有效增加产量。目前,陕北长城沿线风沙灌溉春玉米区,每亩种植密度由过去的4500株,增加到现在的5500株至6000株;陕北、渭北旱作春玉米区,每亩种植密度由过去的4000株至4500株,增加到现在的4500株至5000株;关中灌区夏玉米,每亩种植密度由过去的4000株至4200株,增加到目前的4500株至5000株。2022年,我省仅玉米“5335”栽培技术推广面积就达788.15万亩,亩均增加种植密度344.62株,亩均穗数增加299.95个,亩均增产51.7公斤,实现增产4.07亿公斤。

近年来,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持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度,我省小麦和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先后联合省、市、县农技部门,在4市13县(区)持续开展“吨半田”示范样板建设,示范面积超过4000亩。小麦和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组装配套的关中灌区小麦玉米“吨半田”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油生产主推技术。

2 推动产业升级 果园管理服务队有了广阔发展天地

近年来,我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围绕陕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大力开展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以及政策建议等工作,通过吸纳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产业技术新模式,建立科研“双首席”制度,实现科研推广相互融合

如今的王英英,每天都很忙。除了要忙活自家果园,她还要去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务工。

王英英是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人,家里种植了6亩苹果。近年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和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下,她不仅熟练掌握了苗木嫁接、剪树、拉枝等果园管理技术,还拿到了新型中级职业农民证书,全家每年的苹果收入在7万元左右。

“去年初,我将自家的6亩老品种苹果全部淘汰,通过高接换优,换成了‘瑞雪’新品种苹果。由于新品种苹果到第三年才能初挂果,我就利用闲暇时间在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打工,每天有70元工资。”王英英说。

“在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里打工,只是我挣的小钱。”王英英介绍,早在2011年,她还加入了林秋芳成立的秋林百名女子果园管理服务队,主要承接苗木嫁接等果园管理任务,平均每年能挣3万多元。

“科技就是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作为白水县苹果技术推广员的林秋芳说,“近年来,我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等单位合作,将我的合作社生产基地建成了高质高效果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示范区和陕西省苹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我合作社种植的‘瑞阳’‘瑞雪’‘瑞香红’等品种的苹果,一个可以卖到10元。”

“苹果新品种、栽培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让我们白水果农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林秋芳说,为了带领村里的妇女实现多渠道增收,2006年,她成立了秋林百名女子果园管理服务队,起初队员只有40人,只承接白水县内的苗木嫁接服务。果园管理服务队的成立,让该县果农告别了靠外地人嫁接苗木的历史。

“如今,我的女子果园管理服务队已经扩大到183人,队员来自全县,服务项目涉及苗木嫁接、剪树、拉枝、高接换优等果园管理的全部环节,服务范围除了本省,还覆盖到河北、山西、山东、甘肃、宁夏、云南等地。”林秋芳说。

近年来,我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围绕陕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大力开展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以及政策建议等工作,通过吸纳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产业技术新模式,建立科研“双首席”制度,实现科研推广相互融合。

为了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我省形成了《陕西苹果品种栽培现状及发展建议》,推动我省苹果品种选用科学化;制定了《苹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减量控害技术方案》,在全省示范推广;先后培育出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新品种,其中3个主栽品种(瑞阳、瑞雪、瑞香红)通过国家审定,在全国推广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其中陕西推广面积15万亩以上,实现了我省果树育种领域的重大突破。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落地,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瑞香红”苗木生产经营权以1100万元转让给该公司,刷新了苹果新品种转让费的全国最高纪录,也开创了苹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3 全产业链服务 让奶山羊养殖户信心倍增

2008年,我省创建奶羊产业技术体系,采用3个岗位专家包抓一个奶山羊基地县,每名岗位专家培育10名技术骨干的措施,形成了覆盖全省10个奶山羊基地县的技术团队

“建羊场缺资金,政府有补助;养殖中遇难题,专家来指导;卖羊奶怕赔钱,政府给补贴。去年,我通过卖羊奶、公羊羔和羊粪,收入达35万余元。”3月28日,陇县温水镇坪头村村民苏儒儒激动地对记者说。

“母羊好,好一窝;公羊好,好一坡。这些年,为了让我养好奶山羊,县政府涉农部门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对我的养殖场进行全产业链服务。”苏儒儒说,“县上每年至少组织4次奶山羊养殖技术免费培训班,我次次都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奶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斌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李广每年都来我的养殖场,从奶山羊选育选配、疾病防控、饲草搭配等方面对我进行现场指导。”

“全产业链服务让我对发展奶山羊产业信心倍增。如今,我的奶山羊养殖规模从最初的40只发展到现在的200余只,收入年年递增。”苏儒儒自信地说,“下一步,我将优化羊群结构,淘汰品质差的奶山羊,选好种公羊,通过自繁自育,提升羊群整体质量,提高奶山羊产奶量。”

陇县畜产局副局长范陇平说,在省奶羊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教授的支持和帮扶下,截至去年底,陇县奶山羊存栏52.7万只,规模化养殖率达60%,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2.3亿元。

2008年,我省创建奶羊产业技术体系,采用3个岗位专家包抓一个奶山羊基地县,每名岗位专家培育10名技术骨干的措施,形成了覆盖全省10个奶山羊基地县的技术团队。

该体系开展奶山羊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先后攻克了10大产业发展难题,有力促进了我省奶山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利用研发的液态基因芯片选育优质高产奶山羊良种的配套技术,选育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万余只优质高产奶山羊良种核心群;创建的科学养羊技术推广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奶山羊产业技术推广进场入舍难题;研发的36个羊奶新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有力推进了我省奶山羊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底,全省建成了10个奶山羊基地县、34个羊奶加工厂,奶山羊养殖数量达到286万只,奶山羊全产业链产值为467亿元,带动农民年增收32亿元。奶山羊良种、养殖数量、羊奶粉产量、市场占有率、全产业链产值比体系建立前增加了3.6倍。( 记者 程伟 )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