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老”的刘心武为年轻人写“碎片化”小说

[综合] 时间:2024-05-03 14:17:5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53次

原标题:“不服老”的不服老刘心武为年轻人写“碎片化”小说

“一次地中海的邮轮之行,八个家庭的心武写碎小说红尘翻覆,447个片段的为年精致跳荡,四代人的轻人昔日今生。”近日,片化78岁的不服老作家刘心武推出最新小说《邮轮碎片》,以“碎片化”的心武写碎小说叙事方式颠覆着读者对小说的认知与阅读。

《邮轮碎片》里刘心武将视角对准近30年来中国崛起的为年中等收入群体,以邮轮作为叙述空间,轻人用碎片化结构多侧面勾勒他们的片化面貌。小说由447个短则数百字、不服老多则千余字的心武写碎小说“片段”组成,不仅描写人物各自在邮轮上的为年经历,也将笔触延伸到其身后,轻人写他们的片化生平大小事。

“这是一部写人心、人性,写人心秘密的小说。小说里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没有一个正面的榜样,也没有一个反面的坏蛋。”坐在记者面前,谈起写作上的“冒险”,刘心武兴致盎然,几十年来他在叙事方略上的探索从未止步。“我是不服老,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忘记年龄了,一写完了以后,哟,78岁了,自己把自己吓一跳。”

刘心武谈到,1984年写《钟鼓楼》,用的是“橘瓣式”的叙述方式:空间,是北京钟鼓楼附近一个胡同杂院;时间,是一天早上五点到傍晚五点;出场的人物,各有其前史,然后因院中一家人的婚礼而纠结出当下的矛盾冲突,各个家庭或人物自成一个“橘子瓣”,合拢起来构成钟鼓楼下小市民的生活状态。

2013年创作的《飘窗》用的则是“扇面式”,以一个人物出场的悬念引领,引发读者猜疑,那悬念仿佛一把折扇的扇轴,由此逐步打开扇面,展示出林林总总俗世景观。

“《邮轮碎片》写于2019年,可以承袭《钟鼓楼》《飘窗》的写作经验,但又一定要在叙述方略上有所突破。”刘心武说,如何在邮轮这个有限空间和时间里,展现众生相,宏大叙事显然不宜,他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的“同一空间中不同时间的并列”的拼贴式写法。

“这种尝试也是为了适应碎片化阅读时代年轻人的习惯。”刘心武解释自己的用意,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常态,手机屏幕限定了篇幅,要把丰富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也必须分割为若干片断,以碎片方式呈现,如果他们被吸引了,则诱导他们将这些碎片自行拼装起来,整合为具有广度与深度的世道人心图像。

其实,刘心武很早就开始尝试“碎片化写作”,20多年前,他就在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上开辟过“一句话小说”专栏,就是在一个句子里,写出场景人物,并表达出一定的意蕴。例如“到家以后,他才发现包花生米的那一角旧报纸上,正好有30多年前他发表的第一首诗,他望着那一角发黄的旧报纸,心波汪漾。”

但刘心武也意识到这种写作方式带来的危险——“挑战读者的阅读认知,容易失去小说的吸引力”。面对记者提出的“阅读障碍”的疑问,刘心武态度淡然,“如果实在读不下去,那我也很抱歉!”

作为以研究《红楼梦》为大众熟知的学者,刘心武的小说创作也时刻在向古典文学取经。他坦承《邮轮碎片》就借鉴了《红楼梦》“生活流”的表达方式,刻意把邮轮上下的琐碎细节写到毫发毕现,像是一个“海上大观园”。“这部小说,主要是写人性,写个体生命的内心秘密。就像《红楼梦》写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很善于写‘微笑战斗’,人际间看似一派客气,其实心里都各有私密。”

作家梁晓声认为,刘心武是用一种“百衲衣”的方式,写出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人与事,让人感觉很“另类”,同时又很传统。“他用碎片缝制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史,他写人物到了一种无嗔无怒的冷静状态,让人受益。”(王志艳)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