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振兴”故事多⑤丨省科技厅乡村振兴工作队:乡村振兴路上,榔木村里刮起了“科技风”

[时尚] 时间:2024-04-26 02:04: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35次

原标题:“湘村振兴”故事多⑤丨省科技厅乡村振兴工作队:乡村振兴路上,湘村振兴榔木村里刮起了“科技风”

编者按:发掘“乡村振兴”故事富矿,故事丨省刮起打造“光影湘村”精品力作。多⑤由中共湖南省委网信办、科技科技湖南省电影局、厅乡湖南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光影湘村”湖南省微电影大赛一经启动便吸引了广泛关注,村振村里其中不乏驻扎在湖南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兴工乡村奋斗者们,他们希望借微电影大赛之平台,作队振兴向更多人分享湖南乡村振兴第一线的上榔木感人事迹。本系列报道将对准湖南省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湘村振兴党员村干、故事丨省刮起农民企业家、多⑤青年服务者等先进人物、科技科技典型代表,厅乡倾听来自现场的村振村里动人事迹,为广大微电影爱好者提供丰富的内容素材。

吉首市马颈坳镇榔木村新貌。

红网时刻记者 汪衡 通讯员 徐颖洁 实习生 李经韬 长沙报道

“大家好!我叫陈海兵,我是省科技厅驻榔木村的第一书记。这是我们新近组织实施的一个项目,叫作榔木科技小院,也是体现我们科技特色的一个科普示范项目……”

微信视频里,陈海兵脸上挂着憨厚可爱的笑容,向大家推介着省科技厅在吉首市马颈坳镇榔木村的“新动作”。在他身后,“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乡村振兴 党心所向 民心所依”的红色标语引人注目。

而另一支视频,拍摄于今年7月,吉首市举行驻村(社区)工作队2022年第三季度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的时候。烈日当头,陈海兵举着红色的大喇叭,热情地向参会的31位第一书记实地推介榔木村,只见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

吉首市马颈坳镇榔木村是省科技厅2021年—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点。2021年5月7日,作为湖南2.4万余名驻村干部一员的陈海兵接过脱贫攻坚“接力棒”,以省科技厅驻榔木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的身份,从长沙驱车6个多小时,带队奔赴榔木村第一线。

“光荣、责任、欣喜、不舍”,当被问起如何形容这段工作经历时,陈海兵毫不犹豫地回答。

然而,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藏着他与榔木村之间,说不完的故事……

吉首市马颈坳镇榔木村新貌。

光荣:党建引领,激活振兴之力

“乡村振兴是党的一项伟大战略任务,是一项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能够参与其中我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榔木村在脱贫攻坚阶段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何去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何让乡村振兴变得更美好?自驻村以来,陈海兵与队员们就从未停止过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是保障。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正式驻村后,工作队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团结带领村支两委,牢牢牵住党建引领“牛鼻子”,全面激活榔木村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全厅25个党支部与全村4个村组进行结对联片,全厅33名党员干部与全村35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进行结对联户,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村干部等在内的9名联系人与全村92户稳定脱贫户进行结对联络服务……党员干部们下沉农村一线,加强党性锻炼,与村民们“结亲戚”“认对子”,为村民们办实事、送温暖,榔木村村民们的幸福感与日俱增,获得感更加充实饱满。

同时,通过加强组织建设,让政治素质过硬、群众拥护、主动担当的能人进班子、挑大梁,让更多的村干部真正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心声,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陈海兵还带领大家加强理论学习,召开11次党员大会、35次专题会议,强化党史学习和政策宣讲,破除部分党员干部的脱贫即满、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

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榔木村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进一步彰显——全村2021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0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村党支部被授予吉首市先进党支部,榔木村更被评为吉首市乡村振兴文明村。

省科技厅乡村振兴工作队召开防返贫检测民主评议会。

责任:足履基层,体察民之所需

榔木村里,村道两侧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村舍墙体巨幅艺术墙绘与湛蓝天空交相辉映,小径城墙错落有致,团团荷叶随风摇曳,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很难联想到,曾经这里的村容村貌落后,道路坑坑洼洼,晚上甚至连一盏路灯都没有,村民出行极为不便。“当初来到榔木村的时候,我们发现村庄晚上没有路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好多老百姓晚上饱受蛇虫困扰,不敢出门。”工作队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持续深入推进亮化工程。一次性帮村庄四个组安装了350盏路灯,彻底解决榔木村的亮化问题,村民们晚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了。

解决了亮化问题,工作队马不停蹄又开始处理榔木村的另一个“老大难”问题——缺水。从打井抽水、到地表水源净化,再到山塘水净化,之前驻村的历任工作队给村里想了不少法子。但受限于地质地貌、水体微生物过多等因素,村民们一直觉得自己还没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工作队在厅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级筹集资金近800万,直接将村庄的水源与城市市政供水相连,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困扰了村庄多年的喝水问题。

“当时我们做完这两件事之后,老百姓就很激动地跟我们讲,他们这一辈子都会记得,是我们科技厅帮了他们大忙”。

工作队来村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力实施美丽工程,不仅为全村9个山头的茶园、修建了4000多米的产业路,安装太阳能路灯300多盏;还建成了以“乡村科普”为主题的榔木科技小院,通过VR体验、科普体验、非遗文化体验等,打造了新的榔木乡村旅游“科技景观”;完成了城市供水入村入户,实施了村里垃圾分类处理。同时,还开展封山育林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榔木村的生态环境进一步美化。

如今,榔木村早已成为了湘西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每逢周末、节假日,游人如织,与生态美景、科技小院相映成趣,好不热闹。

这番岁月静好,源于榔木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也离不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真情关怀、真诚帮扶与真心服务。正是这一份真情实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让他们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也收获了深厚的情谊。

吉首市马颈坳镇榔木村漫山遍野的产业。

欣喜:科技创新,筑强产业之基

榔木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混居村落,工作队与村民在语言、风俗、习惯、理念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

驻村初始,关于榔木村的旅游开发方向,大部分村民和村干部想的都是借鉴和模仿“千户苗寨模式”,想将榔木村打造成传统的古村落。但是陈海兵认为,发展产业应该因地制宜,契合实际,提炼特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独特道路。

榔木村缺少类似凤凰古城、千户苗寨那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村里建的房子都是现代化的,如果要完全做成仿古的,意味着全部要推倒重建。陈海兵与队员们从工作的难度、推进的难度、实现的可能性等多方面为村民一一举例对比,通过一遍遍耐心地解释和说明,最终达成了意见的统一。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一些想法得不到他们的认可,这个中间肯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那就只能是多跟老百姓打交道摸清情况,然后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去把政策落地落实。”

榔木村位于凤凰至张家界的黄金旅游干线的中间地段,处在湘西黄金茶的核心产区,种茶的历史悠久。湘西黄金茶是湘西古老珍稀的地方茶树种,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绿茶之一”。

工作队因地制宜,依托榔木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因素,对村庄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并且从园区辐射带动、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服务人才撬动等三个方面,对黄金茶产业进行提质升级,引领乡村振兴。

立足一村、辐射一域,在汇聚各类科技资源支持湘西黄金茶博览园建设、助推湘西黄金茶提质升级、辐射带动榔木村及周边区域乡村振兴方面发力。同时,利用科技特派员、“三区” 科技人才等,组织开展“就业技能人才训练营”“初级茶叶制作工培训”“科技特派员田间行动”等活动10余场,邀请50余名省内外专家进村开展茶叶培管、荷花种养、乡村旅游品牌打造等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和实用技能培训,帮助制定乡村振兴帮扶工作规划、培育指导乡土人才。按照“一院两带三园四基”的思路,加大力度推动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支持村集体参与建设茶叶加工厂、组建劳务公司、搭建榔木科技小院、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等,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漫步榔木村,“茶博园”里,千亩茶树在晴好的天气里散发着阵阵清香,“荷花园”里,游人们可尽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蓝莓园”里,一颗颗蓝莓如宝石般挂满枝头,映照着农民喜悦的一张张笑脸。

陈海兵说,“榔木村正在努力建设成吉首市新型美丽村庄的典范,还要打造成吉首市乡村游的一张‘新名片’,让它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吉首市马颈坳镇榔木村新貌。

不舍:干群情浓,凝聚振兴之心

还有9个月,陈海兵就要离开榔木村了。

这位驻村第一书记,早就住进了村民的心里,与大伙结下了深厚感情。“看着榔木村越来越好,其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驻村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年,越有成就感,在最后离开的时候,越会觉得不舍。”

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的“大家庭”,却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小家庭”,这是陈海兵和队员们的常态。

在驻村之后,陈海兵基本上所有时间都呆在村里,一个月只回长沙一次,而且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跟领导汇报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两名队员父母身体都不太好,其中一个的母亲还患有癌症。但是他们只要一进到村里面去,就将自己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为百姓服务,为乡村振兴的事业奉献自己。

“我们都是党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任务,也是组织对我们的信任。”

如今的榔木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民思想转变,移风易俗文明风气已成常态,荷花、墙绘、茶园、花海……共同构成了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

陈海兵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尽可能多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让村民持久受益的事情。”如他一样,在湖湘大地上,在美好“湘”村里,千千万万驻村干部正点燃自己的青春,照亮村庄的发展前路,也在投身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追寻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汪衡)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