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 正文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

[时尚] 时间:2024-04-29 14:47: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55次

原标题: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

□ 郝华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工农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型乡村强化以工补农、城乡促进以城带乡,振兴推动形成工农互促、构建工农关系城乡互补、新型乡村协调发展、城乡促进共同繁荣的振兴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构建工农关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全面升级、新型乡村农村全面进步、城乡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构建工农关系深化农村改革,新型乡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促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工农互促

工农互促的城乡关系要求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互促进,即农业的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服务对象,工业和服务业的分工细化与辐射渗透带动农业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而实现产业兴旺就要求从产业体系的多维角度认识农业发展的定位与路径,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在水产渔业、特色种植养殖、中医药等产业方面具备农业产业化的积累基础和广阔空间,需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特色产业打造涵盖育种研发、生产种养、精深加工、营销服务、生态体验、会展旅游的全产业链条,以特色产业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布局创新链;依托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广泛参与产业化进程,深度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搭建公共平台、强化金融、人才、科技等要素保障,完善多渠道产业化服务,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抬高湖北全域发展的底板。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城乡互补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求城乡互补,即明确城市与乡村作为两种类型的地域单元,在差异化定位、功能互补中彰显各自优势,而乡村基础设施尚有不足、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制约了乡村功能的发挥和优势的彰显,这就需要通过乡村建设补齐短板,充分彰显乡村的优势与功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这就要求统筹市、县、镇、村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布局,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投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在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有序整合、双向流动,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湖北可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应编尽编“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推动城乡路网一体规划设计,优化升级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快递下乡进村工程。强化问题导向,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面整治人居环境。继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标准地膜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的循环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乡村生态势能。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改变以前重城轻乡的惯性思维,通过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缩小城乡差距,让现代化的城市和美丽宜居的乡村协同共进、相得益彰,实现城乡互补发展、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就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土地、资本等政策体系,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湖北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这为构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稳定基础。要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产业扶贫、人才帮扶、文化扶贫、生态扶贫、党建扶贫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切换转变,在观念衔接、规划衔接、体制机制、政策衔接上平滑过渡,不断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这就要求强化产业发展在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地位,通过制定完善扶贫特色产业规划,促进贫困县形成特色鲜明、带贫面广、有竞争力的扶贫主导产业;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确保贫困村均有经营状况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完善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产业发展带贫模式,让贫困户和农户能够广泛参与、多重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