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看海南 | 疍歌:海上歌谣情系悠悠乡愁

[热点] 时间:2024-04-29 00:44: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7次

原标题:跟着非遗看海南 | 疍歌:海上歌谣情系悠悠乡愁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跟着歌海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非遗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看海经验智慧,南疍也是上歌一个国家民族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以视听纪录技艺、谣情悠乡以影像传承文化是系悠时代的必然选择。新海南客户端、跟着歌海南海网、非遗南国都市报推出专栏“跟着非遗看海南”,看海讲好“文化故事”,南疍践行“非遗传承”使命。上歌

新海南客户端、谣情悠乡南海网、系悠南国都市报报道 文/苏靓 图/李昊

点击观看视频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异人》中记载:“南海外有鲛人,跟着歌海水居如鱼,不费织绩,其眼能泣珠。”

——题记

暮霭沉沉,夕阳斜下,映照在海面波光粼粼。

临近黄昏,陵水新村镇的海上渔排仍是一派繁忙景象,放眼望去,海上有人家,密密麻麻的船屋连成片,人们在船上或洗涤衣物、生火做饭或垂钓撒网,透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木板搭成的框架纵横交错,渔网内养殖着石斑鱼、青衣鱼等鱼类,网格上搭建起铁皮木屋,层层叠叠,宛若海上陆地。水道两旁,船对船、屋连屋,偶有船只往来期间。

这里是郭亚清从小生活的地方。舟楫为家,浮生江海,他和这些海上人家一样,世代过着以渔为生,渔歌唱晚的生活。

俯瞰陵水新村镇的海上渔排。记者 李昊 摄

千百年来,他们造舟为屋、采珠拾贝,随鱼虾汛期不断迁徙,他们被称为中国海上的“吉普赛人”——这个特殊族群就是疍家人。

清代雍正年间的《恩恤广东疍户》中记载疍家人:“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通省河路,俱有疍船,生齿繁多,不可数计。”

世代耕海的牧民

疍家人,又称疍民、疍户,是沿海而居的水上居民。有研究学者推测,张华笔下的“鲛人”是疍家人的先民,源自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

据史料记载,疍家人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或沿江地区。在海南的疍家人散居在岛内沿海各市县,其中以三亚、陵水居多。

“我的祖辈就是从广东新会过来的,疍家人在海上生活不容易啊!”今年62岁的郭亚清告诉记者,他的祖辈一族,乘坐3只帆船一路看风使舵,观察潮汐,漂泊到万宁大洲岛。“上岸时,船已经被海浪掀翻,族人仅剩一个男丁,其余人或遭海难或被海盗所掳。”这个男丁便是郭亚清的太爷爷,他被好心的黎族人救起,后来慢慢在海南岛扎根,定居于陵水。

俯瞰陵水新村镇的海上渔排。记者 李昊 摄

许多疍民的一生,都在船上度过,捕鱼、吃饭、睡觉、结婚、生子、上学……漂泊海上,并非是完全自愿,而是旧社会夹缝中求生的无奈之举。

“疍家”的来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明太祖规定:“设立疍户、渔户、教坊等各色,禁锢敌国大臣之子孙妻女,不与齐民齿。”疍民沦为社会底层,没有田地,不能上岸居住,不能读书识字,不能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名册没有“疍民”,也不能编册入户。

“我们疍民是勤劳勇敢的,无论风多高、浪多大,都会结伴出海,与天搏斗。”郭亚清说。

疍家人世代漂泊于江海,受尽歧视,却从未丧失生的希望,在命运的搏击中,他们将苦痛报之以歌。

俯瞰陵水新村镇的海上渔排。记者 李昊 摄

来自海上的歌谣

清代诗人王世祯有诗云:“两岸画栏红照水,疍船争唱木鱼歌。”

辗转流离于江海之上,四顾茫茫,清冷孤寂。疍家人便以歌传情,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夜间行船唱歌,驱散困意;丰收归来,歌唱欢喜;遇见意中人,以歌传情。

经年累月,海南疍家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疍歌”,又称“咸水歌”,是一种以粤语演唱的水上歌谣。

2009年,疍家调被列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咸水歌”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疍家人生活的地域有关。咸水流经的地方大多是疍民聚居之地,疍家人传唱的歌谣被称为“咸水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咸水歌的“咸”字主要指与男女私情。

疍歌调省级传承人张发结。记者 李昊 摄

“每天清晨5点左右,我就起床了,一件事就是唱疍歌。”现年82岁高龄的张发结是疍歌调省级传承人,虽然早已不再出海,他仍留有唱疍歌的习惯。

在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我们见到张发结,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谈起疍歌,老人笑着说,自己从11岁随父亲学习疍歌,会唱的疍歌有“一箩筐”。

“疍歌分为四个调:白啰调、家姐调、咕哩美调及木鱼诗调。没有伴奏,都是清唱。”张发结介绍说,疍歌内容丰富,曲调有高亢嘹亮,也有婉转缠绵。“渔民是很辛苦的,漂泊在大海上,唱歌可以解除一些寂寞与忧愁。” 张发结说。

三亚市小东海岸边,疍民唱着疍家咸水歌谣,歌颂幸福生活。记者 李昊 摄

疍歌的内容,大多是乐观、积极的。“鱼多多/虾大大/丰收返去就是过瘾/蟹多多/螺大大/阿爸阿妈最精神”,《我们疍家人》歌唱疍家人勤俭、勇敢,海上丰收的喜悦;唱《新旧社会对比》,把疍家人以前的生活与现在进行对比,情真意切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疍民以海为家。摇浆飘荡,远离故土,疍歌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慰藉与情感宣泄。尽管生存维艰,但只要唱起咸水歌,乐观勤劳的疍民就敢与海搏斗,胜天半子。

“疍歌是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出海唱、返船唱、织网唱、生离死别时也唱,主要都是抒发内心的情感。”张发结告诉我们,随着时代发展,疍歌的内容有所变化,也会有新歌,但是词变曲不变。“曲调是疍歌的灵魂。”

疍歌承载着疍家人的文化记忆。郭亚清有一个笔记本,逐字逐句抄写疍歌歌词,《水仙花》《月光照渔乡》《疍家一枝花》《水乡情歌》等。自1986年,郭亚清随妻子定居三亚海边渔村,便扎根于此,开始记载、传播疍家文化和疍歌。

“不怕你笑话,我现在每天扫地、洗菜,只要有时间就会唱疍歌。”说着,郭亚清便唱了起来,向记者展示疍歌版白啰调“freestyle”。疍歌是疍家人生活与内心的写照,如同一根线,牵着疍家人的悠悠乡愁。

在交谈中,张发结和郭亚清不约而同表达了对海上生活的怀念。即使渔船空间狭小逼仄,海上风大浪急,却是疍家人最为熟悉的生活。如今,三亚大多数的疍家渔排已经迁移,海域成了疍家人回不去的家乡。

郭亚清说:“每次唱起咸水歌,就会想起在海上的生活,以前是排解烦闷,现在倒成了思乡情切。”

疍歌调省级传承人张发结。记者 李昊 摄

代代相传承

以前,几乎每个疍家人都会传唱咸水歌,歌唱形式也丰富多彩,或独自哼唱,或船上对唱,或搭台斗歌。无论四季寒暑,热爱唱歌的疍家人,将喜怒哀乐寄托于歌声中。

如今,疍家人上岸了。生活环境的改变,外来文化的涌入,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发生了改变,使咸水歌的传承面临冲击,喜唱、懂唱咸水歌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基本都是45岁以上的疍家人在唱,年轻一代会唱的也屈指可数。”张发结感叹道。

三亚市小东海岸边,疍民一边织着渔网,一边唱着疍家咸水歌谣。记者 李昊 摄

“咸水歌多为口口相传,我以前写的咸水歌谱放在家中被意外烧毁,这些都是疍歌传承的困境。”张发结告诉记者,他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作词,希望有人能创作咸水歌新词,加强对咸水歌的研究,把调式、曲谱记录下来。

与张发结愿望一致,郭亚清作为疍歌调三亚市级传承人,他得空时都会参加海南歌舞团的疍歌表演,抓住每个机会展示疍歌的魅力。“每年我们都会举办培训班,教小朋友们唱疍歌。每周六,我们也会组织中老年人也会相聚在疍家文化陈列馆唱歌。”郭亚清说。

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记者 李昊 摄

“咸水歌是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我们不能丢。”郭亚清说,作为传承人,他有义务让更多人了解疍歌。如何传承疍歌,让疍家文化香火永续?他选择收集、记录传统疍歌,坚持和其他传承人一起唱咸水歌,耳濡目染影响身旁的年轻人,通过登台演出、媒体传播等方式,呼吁更多人观众疍歌和疍家文化。

疍歌,承载了疍家人的喜怒哀乐,蕴含着他们的文化血脉。如今,在南海边,渔排上,还能听到疍家人吟唱着流传千年的歌谣,传颂着这个古老族群生生不息的沧桑与辽远。(苏靓 李昊)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