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正文

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百科] 时间:2024-04-28 18:39: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7次
  中评社北京3月2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升同提出“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动能力,京津冀协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展的质量突破性进展,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效益融通补充”。提升同京津冀三地应围绕这一目标,京津冀协在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展的质量推动产业转移升级、效益统筹协调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升同促进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津冀协推进体制机制全面深入对接等方面切实发力。展的质量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文章介绍,效益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提升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京津冀协亲自推动的展的质量重大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战略实施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京津冀地区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气污染防治、区域交通一体化等诸多领域都实现了较大进展。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重大战略承担着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的重要使命。当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抓住有利机遇、应对困难挑战,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在巩固前期重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抢抓机遇迎接现实挑战  文章分析,“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  从挑战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种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在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发展、利用外资和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等方面,京津冀三地都将面临压力,还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从机遇来看,中国国内发展环境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分有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都将为京津冀三地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提升提供动力支持,同时也能为更好解决三地市场分割、要素流动不畅等现实难题营造良好环境。  用足用好这些有利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完成稳增长与转方式并举的艰巨任务。具体来看,北京既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深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又要凸显“四个中心”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天津要利用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河北要在“去产能”中加快调优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  着眼全局解决重大问题  文章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和复杂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着力解决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是深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目前,北京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有效吸引和承接北京中心城区的高端产业转移,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对此,需有的放矢,以务实举措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培育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各具优势,但总体上看,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依然不高,特别是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而培育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良好的要素条件和创新生态。京津冀三地需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协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培育和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现实路径。  三是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也要看到,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目前依然较多依靠行政手段,治理方式也比较单一,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有待增强。对此,需重视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探索能够激发微观主体积极性主动性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以及生态补偿机制。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