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唐宋时期海南陶瓷的繁荣 正文

唐宋时期海南陶瓷的繁荣

[娱乐] 时间:2024-04-17 09:08:0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96次

原标题:唐宋时期海南陶瓷的唐宋陶瓷繁荣

瓷器与陶器同源,都属于粘土制品。时期两者的海南区别则是陶器选择陶土作为原料,用低温烧制;瓷器以瓷石为原料,唐宋陶瓷用高温烧制。时期早在商代,海南我国就已出现原始瓷器,唐宋陶瓷历经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海南至隋唐时期我国的唐宋陶瓷瓷器烧制技术已极为丰富, 在大陆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时期精美器物。然而,海南海南岛由于其特殊的唐宋陶瓷地理位置及陶器发展脉络,致使其瓷器的时期发展仍旧缓慢。

一 珠崖岭遗址所见陶器

珠崖岭遗址,海南位于今海南省琼山区龙塘镇。1999 年 3 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该遗址被认定为一处中晚唐至五代的城址,至宋代废弃,明、清时期已成为墓地。a 发掘共揭露地层 2 层,出土大量的陶瓷器, 器型常见的有罐、碗、盘、钵等。其中,陶器可分为泥质陶、釉陶和夹砂粗陶三类,以泥质陶为大宗、釉陶次之、夹砂粗陶最少。

泥质陶器

泥质陶器共计 74 件,包括 2 件采集品。陶色主为灰、红褐和黄褐色等,器型以罐、碗、钵、网坠为主。根据郝思德、王大新、王明忠等人的发掘成果来看,将罐分为 3 式,网坠分为 2 式,现列表如下(表六):

此外,还出土陶质遗物有陶饼 2 件、管 1 件、纺轮 2 件、环形器 1 件、印纹陶片 14 件。釉陶共计 34 件,均为口沿、器底和腹部残片,主要为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外表施酱釉或酱黑釉。夹砂粗陶器共 11 件,同样为口沿和腹部残片, 然陶质比较疏松,夹杂粗砂,陶色为黄褐、红褐、黑褐色。然而,由于发掘所见多为残片,因此不能复原。这些陶器中的夹粗砂陶在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较为常见。其陶器的制作远离应该是夹杂羼和料,使陶器受热面积和温度进一步提升,这种陶片表面常见颗粒状的砂粒。据此,可以说明该城址使用的上限极早,虽然其当时不可能是城址,但已经具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瓷器,这是海南目前考古发掘中陶瓷器最为丰富的发掘活动。共计出土瓷器 157 件,包括 1 件采集品,器型包括碗、罐、盘、钵等, 以浅灰色胎为主,大部分胎质较粗,有气孔,表面均施青绿釉或青黄釉,釉面有开片,且光泽度不高,这说明这批瓷器的烧制水平有限。多几乎全部的器物足底不施釉,在一些碗、盘内存留的垫痕说明这批瓷器的烧制采用垫块叠烧的方法。其中,最大宗的碗共计66 件,依据口沿、腹部的差异,可以分为五型5 式,盘可分为三型 2 式,罐分为三型 3 式。现列表介绍如表七:

综上可知,在该遗址出土的瓷器数量较多,其胎质多以浅灰色胎为主,伴有少量的黄色胎,器型种类丰富,包括常见的碗、盘、罐外,还有少量的器盖、钵等。器物表面均施釉,釉色通常以青绿色釉、青黄色釉为主,有少量的酱釉、酱黑釉、黄釉,部分器物内壁也施满釉,而外壁则施半釉。这种类型的瓷器与广东唐代中期墓葬中出土的瓷器极为相似,郝思德先生已在文章中进行了比对,并根据此判定这些瓷器以及城址为唐代中晚期所建。此外,“古城址修筑在珠崖岭山坡顶上,濒临南渡江,对岸为较低下的开阔地。这里地势高耸,形胜险要”。因此,该城址可能属于唐代军事性质的城堡,起到拱卫琼北地区的军事作用。然而,对于该城址的归属问题发掘工作者并未提及,对其归属的讨论或许可以帮助解开该城址年代的部分疑团。李勃先生在其著作《海南历代建置沿革考》一书中对唐代琼州治所和崖州治所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珠崖岭古城址当为唐崖州治故址不疑;崖州故址应在今府城东南三十里龙塘镇博抚村北侧珠崖岭上的古城址。

自隋亡以后,海南归冯盎直接统治。唐高祖武德五年七月(公元 622 年), 冯盎归唐。同时,在海南设置崖州、儋州、振州三州以及舍城、颜卢、琼山、澄迈、平昌(新置)、临机(新置)、义伦、富罗(以毗善改名)、昌化、感恩、宁远、临川、延德、陵水等十四县。唐太宗时期,在海南增设崖州都督府、琼州等机构,使四州均领于崖州都督府,隶属广州中都督府。唐高宗时期,又增设万安州,全岛此时共计一都督府、五州并二十四县,均领于崖州都督府, 隶属广州中都督府、岭南五府经略使。这一制度基本被延续至唐朝晚期,虽然县数有所增删,但仍归属于五州统辖之下,五州于此时归属琼州都督府,先后隶属于岭南节度使、岭南东道节度使、清海军节度使。唐德宗贞元五年十月(公元 789 年),岭南节度使李复派兵镇压琼州黎民起义。为加强对黎民的控制,朝廷批准李复的奏请,升琼州为下都督府,因而废止崖州都督府,自此海南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由崖州转移至琼州。

(本文由海南省博物馆授权发布,请勿转载)(王明忠邹 飞)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