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独龙江| 传习民族文化 将怒江大峡谷的声音唱向世界

[热点] 时间:2024-04-30 13:41: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59次

 

 

  “我在花开的六月,和你看山花烂漫。又绿我用一千朵野花,独龙大峡为你做花的江传衣裳。我要唱,习民唱落那月亮,族文把它挂在七莲湖上,怒江我要在,声音世界花和湖水间,春风唱为你歌唱地老天荒……”怒江大峡谷的又绿安静让声音传递很远,距离小慧传习馆还有几十米,独龙大峡一首结合了怒族传统音律与流行乐表达方式的江传《七莲湖》便传入耳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习民江晓春和妻子春丽晓慧创建的族文民族文化传习馆无人不知。

  传习馆位于村子正中,怒江竹编装饰的二层小楼正对怒江大峡谷,近处是自然形成的龙潭水池,远处云雾飘渺之下,则是颇具地理辨识度的皇冠山。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没有好的音乐?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音乐的江晓春自2000年从事民族音乐创作以来,就一直有着要做怒族文化、怒族音乐的想法,为此,他和妻子背上行囊四处搜寻散佚在怒江大峡谷里的各民族音乐,甚至从怒族的古老族谱里寻找线索与灵感,试图还原最纯正的少数民族歌曲。

  2006年,他写出自己的第一首完整怒族歌曲——《怒族酒歌》,一经弹唱迅速风靡怒江,至今仍是怒族人最爱的曲目。面对该曲以不同方式走红,却因民族元素太盛而导致创作者常常被遗忘的现象,江晓春笑说:“我的作品被唱出峡谷,没有出处不重要,为后世留下多少传承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2015年,夫妻二人拉上同样喜欢音乐怒江青年邓福生、阿衣木此成立了以怒族和傈僳族的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为主要创作方式的木火乐团,试图以现代的方式呈现怒江流域多民族融合的经典音乐。此后,乐团迅速走红,多首代表曲目成为影视作品配乐并获得了国际音乐市场的认可。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合作项目,在上海音乐学院做演出展示并与上海梅陇非遗中心合作举办了“听见怒江的声音”专场,负责纪录片《落地生根》的电视版及电影版全片创作配乐并作为表演嘉宾参加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甚至与格莱美音乐大师同台交流演出,为怒江声音走向世界搭建舞台。

  “怒江的民族音乐是与我们生息与共的,在怒江生活了世世代代的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创造的。所以在我们的音乐被外界更多人认可的同时,需要更多人加入进来,传承和发扬它们。”为此,2020年11月,夫妻用家中老宅,以妻子的名字开起了小慧传习馆,想将这一隅之地打造成为学习、传承和展示峡谷内各民族音乐、舞蹈、乐器的一个平台。

  白天,利用农闲等时间,夫妻二人免费招收想要学习传统民族歌舞的村民。从村干部到客栈老板,从驻村工作队员 到边境警察,不大的传习馆成为了一个多语种交流,多行业音乐互动的窗口。夜晚,则办起了具有展示性质的歌舞表演,到今年4月9日,传习馆已经进行了66场次的演出。

  江晓春说:“歌曲是文化的翅膀,我们的音乐就像土地里面长出来一样,是有传承的。我们不仅是想教授音乐和歌舞,更是想要传授我们的文化,比如达比亚(怒族传统乐器)从3弦到4弦的变化,表面上看是旋律范围的扩大,其实也与我们怒族人的生活迁徙息息相关。”为此,夫妻二人在专辑《怒之器》的里创作了一首特别的《怒族六十四代家谱》,希望以此唤醒人们对民族文化之根的传承。

  在火塘边静静挑拣着柴火的妻子晓慧在谈到文化传承时显得更加兴奋:“我们特别喜欢去学校这一类的地方表演,暑假里我们都会有针对中学生的传承课程,希望把美好的音乐的种子种到孩子的心里。现在,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间也并不太平,枪炮化解不了的东西,也许音乐可以。”

  交谈间,在一旁练习着独独丽(怒族小短笛)的学生们不时也会自发唱起合唱。在这个碧罗雪山之上的老村落中,音乐一直是写书和表达向往远方的一种方式,苦了累了就会把音乐拿出来听一听唱一唱,正是怒江少数民族乐观,热爱生活的最好体现。

  从情歌、酒歌、茶歌开始,江晓春夫妻的创作从生活化的事物入手,音乐早已是信手拈来。采访现场,他们不止一次地唱起歌来,那悠扬的歌声和火塘的烟雾一样,在传习馆里经久不息。“我对做音乐很苛刻,一首歌可能需要两三年去打磨它。就像参加聚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我希望我们所有做出来的东西都是精品,能够让我们的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华大家庭里面,百花齐放。”

  “今年年初,我们还收到了迪拜王室的演出邀请,由于疫情暂时不能成行。不管在哪里,音乐会自成圣地,在传习馆自弹自唱时,我们的听众还有对面的皇冠山和满山的云雾。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云南网记者 吴沛钊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