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减分制审视下 翻译这个“容易失败的艺术”标准是什么?

[探索] 时间:2024-04-29 10:21: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91次

原标题:读者减分制审视下 翻译这个“容易失败的减分艺术”标准是什么?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9月30日报道:“现在对翻译的评判,是制审处于读者减分制的审视中。如果翻开书前10页、视下20页发现一个错误扣10分,翻译10个错误就是个容0分,这本译著的易失艺术质量就‘破产’了,译者翻译翻得再好的败的标准地方也会被掩盖。”在第一届“译文年选”终评研讨会上,减分南京大学教授但汉松指出上述现象。制审

9月30日是视下国际翻译日。翻译这个曾经高度精英化的翻译事业,随着教育的个容普及、语言能力的易失艺术扩散,变成了很多人都可以做的败的标准一件事。读者对翻译质量的减分纠错、吐槽,常引发热议,这也反映出翻译是“一个容易失败的艺术”。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郑体武发现,“现在读者阅读一本译著的时候,常常一兴奋就说普希金厉害,莎士比亚真棒,但几乎没有译者翻得好。一旦自己读得不顺了,就骂译者糟蹋了原著。”

译者穿梭于不同语言之间,一头连接作品,一头连接读者。那么,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文学的二次创造中,如何构建文学语言?在当下语境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翻译文学?

杨自伍翻译的八卷本《近代文学批评史》(修订版)被授予第一届“译文年选”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认为,“译文年选”奖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褒扬翻译家,也是为了通过这样一个奖,能够有力地重申和确立翻译的伦理,有力地探索和确立翻译的标准。通过年复一年,届复一届,使得翻译的精神熠熠生辉,使得翻译的标准愈加明确。

“当下翻译对于回应调整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如何建立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李敬泽表示,现代以来,翻译本身就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绝不仅仅是提供借鉴、参考,而是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构建。他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到中文翻译的村上春树小说时,感受到汉语阅读的新体验和新表达。“翻译对汉语、对文学特别重要,我希望能够在译作中看到陌生的汉语,有张力的语言。”

业内认为,上海译文出版社创设“译文年选”将有助于推动翻译评论的开展。郑体武说:“就像文学创作要繁荣,文学评论不可或缺。翻译评论的匮乏的比文学评论还要严重得多。我们这行成熟的从业人员少,有人能从事翻译评论但没精力做,或者说不屑做。”

复旦大学教授谈峥同样认为,我们不仅缺乏专业的翻译,也缺乏专业的的评审。“从事翻译对译者的要求非常高,一方面需要学好外语,另一方面中文也要好。一到翻译比赛,网上的争论就会非常多,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大家对翻译的关注度比较高。”

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看来,翻译首先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现代作品如此之多,如何抵达更广泛的读者,译什么、怎么译,选择本身就需要慎重。”

作为第一届“译文年选”获奖作品,杨自伍翻译的《近代文学批评史》是美国批评家巨擘雷纳·韦勒克的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史领域开创性的也是总结性的巨著。《近代文学批评史》共有八卷,历时四十余载创作完成,论述了从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长达两百年的西方各国文学批评的历史。杨自伍耗费25年时间完整译出,1987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第一卷,在此后二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出版了后七卷,于2007年全部出齐。逐字逐句的校订和修改后,2009年出版了全套中文修订版,是为第二版,现在推出的是精装修订第三版。

(包永婷)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