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愁看建水】建水文庙:文脉印记弥足珍贵

[探索] 时间:2024-05-01 02:48: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41次

  早上8点,朱大爹在家吃过早点,乡愁背着一把二胡、看建一个录音机、水建水文一本谱出门了。庙文脉印他要到自己参与修建的记弥建水文庙泮池边,在老地方拉几首曲子。最美足珍

摆放在子健书屋的乡愁书籍。刘畅 摄

  1964年,看建朱大爹正在上初三,水建水文学校组织全校师生首次修建泮池。庙文脉印“我们每个班负责一小段,记弥也就是最美足珍几公尺。”朱大爹回忆,乡愁他们用石头在泮池的看建外围围了一圈,“这就是泮池的第一次修建。”

  朱大爹上高一那年,学校组织修路,文庙的内部道路得到兴修。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参加工作的朱大爹再次参与到文庙的修缮工作中。“对文庙的修缮得到了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的支持,还有很多单位也捐了款。”朱大爹指着泮池边的石碑说,碑文所记的就是当时捐款人的信息。

建水文庙。刘畅 摄

  对于朱大爹这样的本地人来说,文庙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我的老师曾给我们讲述过文庙的珍贵,比如先师殿门前鎏金门坊上的雕刻,从前给木雕师傅的工钱,是按照雕出的木屑称重来结算,每天雕出多少木屑,称称有多重,就支付多少金子给工匠。”朱大爹说,“无论是朋友,还是陌生的游客,让我推荐建水旅游的地方,我都会首推这样精细修建起来的文庙。”

建水文庙中的红墙。刘畅 摄

  说起建水文庙,朱大爹很是自豪。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的文庙,为临安广西道宣抚所张立道所建,这是《元史·张立道传》中有明确记载的,是元代云南继中庆路(今昆明市)庙学后,与大理庙学同时建立的第二所庙学,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自元朝在建水建盖文庙、传播儒学教化边民后,历代官府一脉相承,一再重建、扩建,使建水文庙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六进院落,并沿纵向中轴线及横向中轴线布置了37个建筑。各类碑刻、匾额的刊立悬挂及祭祀器的增添,更使其“规制弘敞,金碧壮丽,甲于全滇”,成为云南布局庞大、文化内涵极其丰厚的庙宇。据史料记载,全国、州、县三级的文庙总数明代为1560所,清代约1867所,而建水文庙以占地面积广阔(114亩),建筑规模宏大(在全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被列为全国第二大文庙及最大的地方性文庙。

建水文庙中的红墙透露着历史感。刘畅 摄

  建水文庙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泮池。从传统的文庙建制上看,泮池多呈半圆形,且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像圣人一样乐水之意,泮池中的水绝大多数是活水,是儒家思想孔泽流长的象征。

  与一般的泮池不同,建水文庙的泮池呈椭圆形,占地面积达45亩。旧时建水文庙的泮池以“思乐亭”为界,分成上下两塘,上塘种红莲,下塘种白莲,取“连(莲)连高中”之意。除了莲花,泮池东面的水池边还种有水芹。在科举时代,凡生员入学、中举或者中进士后,都必须到文庙拜孔圣,随后登“思乐亭”, 环游泮池一周,再采芹而归。因此,游泮采芹是士子们引以为荣的大事。

建水文庙中的书屋。刘畅 摄

  科举制度被废除后,游泮池的传统依然在建水城中沿袭。“建水历来有大年初一游文庙的习俗。”家里有孩子的,都会带着孩子去游文庙。如今,这个习俗还在一代代延续,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9点以后,泮池边更加热闹了,上了年纪的人三三两两从孔圣铜像旁经过,一圈又一圈绕着泮池快步行走。思乐亭里的几个老人,是一个固定的演奏乐队,其中有拉二胡的、吹长笛的、演唱的, 各有专长,互相配合,不亦乐乎。

  “夏天的文庙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一定要来好好看看。”朱大爹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 李树芬 刘畅 胡梅君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