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冷门绝学“火”起来】一根慈竹的生命旅程

[知识] 时间:2024-04-28 18:21: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3次

原标题:【让冷门绝学“火”起来】一根慈竹的火生命旅程

杨隆梅在一场活动中展示竹编技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4日讯(记者 王滟雨 摄影报道)一根慈竹如何在漫长时光中延展生命的宽度?

在2000多年前的崇州市道明镇,人们把竹制成框、让冷篮等器具,门绝让竹真正融入进了人们寻常的学起生活间,慢慢形成以立体竹编、根慈瓷胎竹编为特色的生命“道明竹编”,并在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程

瓷胎竹编工艺制作的火茶具

而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竹编器具已渐渐被塑料、让冷刚制等更为丰富的门绝器具所替代。不再作为日常必需品存在后,学起“道明竹编”和它的根慈传承人之一杨隆梅开始探寻竹编技艺新的生命领域。

今年8月份,生命杨隆梅的旅程新工作室正式开业,这栋淡黄色的火小楼位于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的一条乡间小道旁,正对着一片树林,重叠绿影间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流线型的竹编装置,给单一的树林平添一丝动态的雅趣。工作室里陈列着各式竹编摆件、框篮、女包与挂饰,身处其中,仿佛进入一片竹编王国,望着这些作品,杨隆梅说:“竹编是一门技艺,它能运用的场景很多,关键看我们如何去顺应这个时代,而时代也会推着你往前走。”

道明竹编大熊猫

她曾想放弃竹编事业

又被命运推到竹编面前

一根根纤细的竹篾条编织着形形色色的器具,也编织着杨隆梅的人生,她说,自己是一个长在竹编中的女孩。杨隆梅生于1991年,是“道明竹编”的第三代传承人之一。在杨隆梅的记忆中,道明镇上的人几乎都会用竹子编各种各样的东西,而她的爷爷与父母正是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六七十年代,她家还开办了镇上最早一批竹编工厂。

在竹编制品环绕下长大,竹编早已融入到杨隆梅的血脉,即使不刻意去学,光是在一旁看,她也学会了不少技法。但或许因为太熟悉,杨隆梅坦言,她一开始也算不上对竹编有太大兴趣,她想去外面的世界闯闯,步入看起来更光鲜的民航业。“命运把我推到了竹编面前。”杨隆梅说。

2008年,杨隆梅的爷爷去世,父母擅长手工却不擅于经营,顶梁柱爷爷的离去对家中产业影响很大,2011年,杨隆梅从四川某民航院校毕业,开始回到家乡帮父母打理家中的竹编事业,但那时,她的心也还没有完全放在竹编上,因此,她还曾去一家房产公司干过营销。

真正的转折点在2013年,一场大火突然在杨隆梅家的工厂里烧了起来。“编好的成品,半成品到材料,工厂里的东西几乎全被烧光了。”杨隆梅回忆说,那次事件后,她深切地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份担子承下来,“我不想看着这份祖祖辈辈守护的心血付诸东流。”而这一次回归,也彻底把她的脚步编进了竹编细腻的纹路之间。

杨隆梅工作室员工制作瓷贴器皿

消费是最好的传承

她想把道明竹编融进更宽阔的领域

“道明竹编”有平面、立体与瓷胎三种基本类型,工匠们以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基础技法,让一根根细腻的竹丝、竹篾条在他们指尖跳跃形成形态丰富的各类竹产品。从古至今,道明所出产的竹制品都是川内竹制品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不仅在古时曾作为贡品进贡,到了七八十年代,道明镇更享有“川西竹编第一市场”的美称。

而到了八九十年代,情况却急转直下。“那时候,塑料制品,钢制品一下子都来了,这些东西便宜实用,竹编产品市场滑落很大,镇上一些原本做竹编的人也转行了。”杨隆梅用笔划出一条波浪线,“第一次衰落后,依靠给东南亚等国做食品包装又回升了一些,但那种包装赚得不多,后来又掉下来,现在到了我们第三代这里。”她用笔指了指最后一条向上攀升的曲线。

怎么让道明竹编活下去,这是所有道明竹编传承人思考的首要问题。“消费才是最好的传承。”杨隆梅望着记者,坚定地说,“要把技艺守下去,就要让它自身能造血。”采访那天下午,一个商家拿着酒瓶来找杨隆梅,两人在一起比比划划,商量怎么把竹编技艺融入进去。

刚接手家里的工厂时,家中产业依然销售传统竹编产品以及给食品做包装为主,杨隆梅晓得,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不是这些产品完全没有人用了,主要还是利润低,而现在做竹编的工匠也少,无法单纯靠走量来挣钱。”杨隆梅说。

在外闯荡的经历带给杨隆梅对市场的洞察力。“你得承认,现如今竹编制品可替代性很强,它非常小众,对它不感兴趣的人,你哪怕白送给他,他都嫌占地方。”杨隆梅直言不讳地说到。

靠量不如提质,杨隆梅要将竹编做成真正的艺术品,并拓宽竹编应用领域的可能,她说:“道明竹编有30多种基本纹样,300多种延伸纹样,加上丰富多样的技法和慈竹天然的韧性,可塑空间非常大。”她拿起陈列柜上一支青色的茶壶,茶壶底部被一圈细长的竹篾条紧紧地包裹着,杨隆梅介绍说,这是传统的瓷胎竹编,不用胶水直接靠编织就能将竹与瓶紧紧贴牢,“有了竹的点缀后,茶具更显风雅,这种样式如今依然受不少商家青睐。”

在杨隆梅团队的手下,竹编从传统的器具开始缩小为一个个精巧的竹编挂饰、耳环、戒指,又不断地放大为一件件摆件、艺术装置,它被编织进女包的装饰里,也被贴在茶杯、瓷器之上,还做成了各式各样的创意小玩具……2019年,杨隆梅获授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2020年杨隆梅获得“象拾驿”竹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实体类一等奖,而其他相关的荣誉更满满地摆满了工作室里的一只立柜,这些富有创意的精美竹编艺术产品,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更远销至日本、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命运似乎也格外垂青这位年轻的传承人。几年前,青城山一家连锁酒店找到杨隆梅,希望能把她的竹编带进酒店的装饰里,杨隆梅很高兴,她兴奋地说,装饰、装修的天地太大了,这能为道明竹编提供一个全新而广阔的生存空间。

杨隆梅说,现在他们除了在旅游景区售卖竹编工艺品外,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承接各类艺术装置、装饰装修和特色民宿打造的订单。“我们接一个装置或者装修装饰的订单,可能顶上做好几百件单独的产品。”杨隆梅认为自己找对了方向。

竹编耳环、挂饰与发簪

主动承担“传帮带”任务

带动周边300余户人家从事竹编

采访时,杨隆梅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工作室里也陆陆续续有人来看作品,谈合作,一个当地青少年宫的负责人来找她,希望她的竹编能出现在即将举办的成都大运会上,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想拿一些作品去宣传。接待暂时结束后,杨隆梅打开行程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要在外出差。

这些年,她去过太多地方宣传了,尤其在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杨隆梅和她的道明竹编还作为四川非遗代表之一精彩亮相。一切看起来都顺风顺水,可杨隆梅心中却隐隐有些担心,倘若离开了官方的大量宣传,这些非遗产品还能独立活下去吗?

除了打通消费实现造血,道明竹编要传承下去还需要把人才培养起来,而人才,也是目前所紧缺的。”道明镇有几万人,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竹编,而如今还在坚守的只有千把个人了。”杨隆梅叹了口气。为了把技艺守好,杨隆梅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依托家中经营了40多年的竹编厂,成立道明竹编巧妹子竹编合作社,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在她的带动下,合作社原有的10人竹编技师队伍扩展到50余人,年轻技师占比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最小仅24岁,同时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多年来,杨隆梅积极组织道明竹编进校园等活动,并对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等进行培训,同时提供工作岗位与机会,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到道明竹编的传承当中。

而在杨隆梅看来,除了竹编手艺人外,营销、运营类人才的短缺也是竹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技艺真正独立活下去,还是得靠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我们现在的相关配套人才太少了。”杨隆梅说。那天下午,两个负责品牌策划运营的年轻人来找杨隆梅,坐在工作室里,杨隆梅激动地和他们探讨着道明竹编品牌化打造的可能,她说,下一步她想尝试把道明竹编作为品牌运营起来,让它能够在这片市场扎下自己的根基。

从熟悉到责任再到热爱,在杨隆梅工作室里,这个生长在竹林间的女孩徐徐讲述着自己与竹的情缘。“我从没想过要靠竹编大富大贵,我只想把这门技艺守下去。”而对自己心中的隐忧,采访快结束时,杨隆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道明竹编既然已经活了2000多年了,我相信它就能一直活下去。”

这时,杨隆梅的女儿佳佳跑了过来,杨隆梅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贴在她耳边轻轻地说:“以后,你就是我们道明竹编第四代的传承人了。”佳佳只有4岁,还听不懂妈妈话里的意思,只是仰起头笑起来,一双闪闪发亮的黑眸子里倒映着竹的影子……

(记者 王滟雨)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