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十三五”发展成就巡礼】以文化浸润滋养 筑青海精神高地

[百科] 时间:2024-04-28 00:36: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11次

原标题:【青海“十三五”发展成就巡礼】以文化浸润滋养 筑青海精神高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生动可爱的十三五小藏羚羊模型、精致的青海青海“一江清水向东流”青绣作品、巨幅尕布龙油画画像……在青海美术馆,发展一件件、成巡一幅幅艺术作品陈列在“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礼文以艺术的化浸形式展现和述说着新青海精神的传承。

11月26日晚,润滋我省原创民族舞剧《大河之源》在青海大剧院首演。养筑舞剧向观众展现了黄河源头自然本源之美、精神河湟文化的高地魅力和青海人民感念之恩、守护三江之源的十三五情感。观众陈文清被深深感动,青海青海她说自己要苦练基本功,发展尽己所能为青海文化传承出一份力。成巡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系列宣传展示展销活动可谓精彩纷呈,礼文 33项各级各类非遗项目, 8 类特色非遗美食, 7 类青海特产,16类文创产品, 48名各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广大市民在活动中感受着非遗的深厚积淀和无限魅力。

“十三五”期间,我省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持续深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得到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全省积极探索、创新举措,通过文化的滋润温养,让新青海精神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让新青海精神激励我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高效高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8年7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指出,精神是青海最宝贵的财富,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这个新精神,便是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2018年下半年开始,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文联着手开展了“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筹建工作,并于2019年8月25日在青海美术馆建成并开馆。

走进主题教育展馆,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和语调扑面而来。在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展馆内集中展示了“两弹一星”奉献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和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等在青海大地上发祥、培育、弘扬的新青海精神。

这里不仅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深刻洗礼,也是一场青海文化的生动课堂。图文展板、实物资料、影像制品、微缩景观、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展陈令人耳目一新,雕塑、绘画、唐卡、刺绣及书法等一批艺术作品点缀其中,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展现着新青海精神。

“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是我省高效高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缩影。 “十三五”期间,全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实现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有机结合和有效覆盖,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十三五”以来,重点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化文化馆及县级图书馆互联互通、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资源库、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等项目。

全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基本成型,数字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全省基本实现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4169个行政村实现“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全覆盖。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书香青海”“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 “送戏下乡”“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主题演出”等活动。 “十三五”以来,全省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11000余场次。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村级文化管理员、志愿者参与文化事业的服务工作中。

率先启动文化惠民卡试点项目,沈那遗址公园、市级文化“四馆”、传媒中心等项目扎实推进,几何书店、青绣等本土文化品牌走向全国, “ 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提升自信

贵南藏绣、河湟刺绣、三川刺绣、土族盘绣、湟源皮绣……刺绣遍布青海各地,青绣作品不仅在一针一线间传递着大美青海的文化与底蕴,来自各地的刺绣民间艺人们更是用巧手绣出新生活。

青绣在传承千年技艺的同时,来自我省各地的刺绣艺人用一双双巧手,绣出了美好生活。 “十三五”期间,我省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3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类)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土族盘绣、热贡艺术(堆绣、刺绣)、湟中堆绣、河湟刺绣、贵南藏绣、海西蒙古族刺绣等均榜上有名。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刺绣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1名,一支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为龙头的刺绣类四级非遗传承人队伍基本形成。全省非遗立法工作不断加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颁布实施。

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显著成绩。 “十三五”期间,全省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藏医药博物馆获评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玉树州博物馆、文成公主纪念馆等7家州县新馆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分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依托馆藏资源,产品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通过文创产品传播博物馆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已初见成效。

“十三五”以来,我省不断加大我省文物“四有”基础工作,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和实施全面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展示利用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2016年至2020年我省共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文物保护资金12.4亿元,实施项目410余项。涉及国保单位文物本体维修、保护性设施建设、环境整治、考古发掘、展示利用、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和修复保护等工程项目,有效地排除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可移动文物存在的险情。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局部开园运营;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和动态管理。

多点位发力筑牢青海精神高地

“十三五”期间,全省不断推动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开展主旋律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开展报刊品牌建设和名版名栏目建设。全省27家报纸中13家实现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数字报全媒体出版矩阵,以及平面、网络媒体立体传播;全省55种期刊中17种实现期刊电子化,比“十二五”期间新增5家。

“十三五”以来,西宁、海东河湟文化产业集聚区,海西州昆仑文化产业集聚区,黄南州热贡文化产业集聚区,海南、海北环青海湖生态文化旅游先行区,玉树州、果洛州三江源生态文化体验区功能成效初显。重点文化产业领域稳步发展。八瓣莲花等11个文化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玉玲珑等12个文化品牌成为青海省著名商标。

培育完善文化市场新环境,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推进文化市场信用建设。组织“大美青海放心消费”文化市场经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和运用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

积极挖掘发展生态文化,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 3 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省又设立了海西德都蒙古、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

加大对外交流力度,继续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开展“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宣传周”等系列活动,推进“部省合作”项目,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

博物馆馆际交流取得新突破。2016年首次成功组织举办省内文物巡展; 2019年《山宗·水源·路之冲— —“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取得巨大成功;青海省博物馆《唐蕃古道— —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等展览先后在国内几十家兄弟单位展出。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其背后所呈现的是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在文化的滋养中感受精神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王宥力)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