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荒漠化防治:“双减少”“双提高”是怎么做到的

[知识] 时间:2024-05-03 11:46: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26次

原标题:内蒙古荒漠化防治:“双减少”“双提高”是双减少怎么做到的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进入5月,沉寂许久的内蒙内蒙古大地告别灰黄,开始绿意勃发。古荒高黄河两岸,漠化千里生态廊道,防治保卫着母亲河不受泥沙侵入;阴山南北,双提千万亩人工防护林,双减少改善着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土壤退化;大漠沙地,锁边玉带绵延数万公里,古荒高遏制着风沙扩张……

今年的漠化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防治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双提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双减少与第四次监测结果比,内蒙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古荒高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数字背后是艰辛的奋斗,是对荒漠化防治挚诚炽热的信念、决心和精神传承。

战略定力铸就绿色奇迹

黄河一进入内蒙古,便遇到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侵扰。10年前,每年300万吨的泥沙悄悄涌进黄河。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人民在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了154公里护河林带,林地面积达42万亩。磴口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扩大到现在的20.56%,成为沙海变绿洲的一个缩影。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布齐“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全区造林绿化面积年均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占全国年均造林面积的九分之一,相当于内蒙古人均每年种树0.4亩;人工种草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相当于内蒙古每人每年种草1.2亩;实施沙漠边缘林草锁边工程,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多万亩,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13个;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近7200万亩,占全国治理任务的40%以上。

不变的战略定力下,是巨大的生态变化。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70%,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达53%,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笃行接力谱写治沙精神

赤峰敖汉旗,土地沙化严重,沙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一半。20世纪80年代中期,敖汉旗委旗政府痛下决心,组织全旗开展治沙大会战行动。5任书记,5任旗长,植树造林从未懈怠。敖汉旗有近60万人,大会战期间50万人进荒山荒漠,他们套上驴车,拉上干粮和行李,一年干三季,入冬才歇工。

敖汉大地上的每一棵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20世纪90年代的旗委书记张智,每天进工地检查造林工作,他步行上山探察,下山后裤子剐得稀烂;敖润苏莫苏木的新婚夫妇鲍永新、于艳文为治沙住进了沙漠,如今他俩治理的流沙变成了万亩绿洲。

在鄂尔多斯乌审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治沙女杰宝日勒岱靠手挖脚踩植树种草,建起一个“牧区大寨乌审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一代治沙女杰殷玉珍也走上了漫漫治沙路。她三十年如一日,栽树200多万株,使6万多亩沙地披绿。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截至2017年,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

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古城旁,“治沙愚公”苏和退休后,和老伴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戈壁,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2004年以来,苏和与家人抢救天然梭梭林3500多亩,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株,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建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离北京最近的浑善达克沙地,从2000年开始,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全民行动植树造林,男女老少齐上阵,一手抓种树,一手抓禁牧,飞播、封育、禁伐多措并举。到2020年,多伦县全县累计植树造林300多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动沙丘已经基本固定,成为“草原塞罕坝”。

从个体到集体,从机关到基层,内蒙古涌现出许许多多保护和建设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卫士、治沙英雄。他们像蒙古马一样,不畏严寒酷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召唤中,永不停歇。

科技为防沙治沙注入强大动能

今年,扬沙、沙尘天气频发。为了搞清农牧交错区扬沙规律,防止土地退化,57岁的路战远和团队又一次逆沙尘而动,北上奔赴内蒙古阴山以北的田间地头。

路战远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在阴山北麓这片干旱、风大,土地沙化、尘暴频发地区,他和团队三十余年持之以恒潜心研究,推广保护性耕作和退化农田生态保育技术。路战远说:“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涉及辽宁、内蒙古、甘肃等13个省(区)的234个县(市、旗),总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治理好这片区域,对于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呼和浩特东郊的敕勒川草原耐寒、耐旱花草竞相绽放,成为市民的打卡之地。谁能想到,这片2万多亩的草原,过去是乱石沙滩,被采石场、垃圾场包围,黄尘漫天。

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展大青山南坡生态治理工程,对敕勒川草原进行生态修复。承接敕勒川草原修复工程的内蒙古蒙草公司设计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草”的修复方案,用科学配比的乡土植物品种和科学的建植和管理技术,进行人工干预下的自然修复。在敕勒川草原上,建起了蒙草“小草诺亚方舟”种质资源库,储存乡土植物种质资源12000余份,土壤样本近140万份,收集全国植物种质资源图文数据信息近6.2万种。

在库布齐沙漠生态科技中心,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院长张吉树是个传奇人物。2000年,张吉树进入亿利集团库布齐生态项目部,开始了他的治沙生涯。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出发,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口饼,累了就躺在沙上歇一会儿,在沙漠里一干就是一天。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张吉树带领团队申请了20余项治沙专利,他们发明的智能微创植树技术,十几秒就可以种活一棵树,节水约50%,亿利集团采用这项技术植树150多万亩,节约费用22.5亿元。团队还通过无人机飞播造林技术,遥感测量复杂地形,将研发的特殊种子包衣弹射到特定区域,一天可飞播540亩左右,解决沙漠腹地人难进、树难种、种树贵的问题。

实践证明,科技的突破和技术的引领是制胜的法宝。与肆虐的沙魔搏击,正确的路径和先进的模式,会加速改变整个区域的生态进程,为绿色内蒙古提供强大支撑。

(本报记者 高平)(高平)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