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伍尔夫:短暂的生命溪流中留下精神的主旨

[探索] 时间:2024-04-28 19:00:1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65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伍尔夫:短暂的海南生命溪流中留下精神的主旨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杨道

今年1月25日,是周刊暂的中留主旨著名现代主义作家、文学评论家、夫短女性主义先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神140周年诞辰。

说起伍尔夫,溪流下精大概女性文艺青年没有不知晓的海南,她身上的周刊暂的中留主旨标签、她的夫短人生以及她的言论和文字都如此凸显,在20世纪的生命神英国,依然笼罩着维多利亚时代鲜明的溪流下精保守风气,有一天,海南伍尔夫突然对她的周刊暂的中留主旨丈夫说:“我不再做饭,不再洗碗,夫短不要生小孩,生命神从今以后你也不要再碰我了。溪流下精因为我要写小说了。”这样的一番话,即使在当今,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也是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需要说者有着惊人的果敢和勇气。伍尔夫似乎终生被这种勇气所鼓舞。

20世纪最强大的

朋友圈

1941年4月3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伍尔夫的讣告,其中一段写道:“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萨克雷的外孙女,达尔文家的亲戚。伍尔夫家当时与诸多文学名家有来往,常来拜访的有斯蒂文森、拉斯金、罗厄尔、哈代、梅瑞狄斯等。”由此可见伍尔夫的显赫家世,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贵族”家庭,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伍尔夫虽然不能像她的哥哥那样去剑桥大学深造,但她在家里大量阅读父亲的书籍,汲取了丰富的文学养分。在她身上滋生女性主义思想,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他在伍尔夫成为作家的道路上给予了巨大的影响,后来都有人把她与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相提并论,称“奥斯汀在世界的一隅嘲笑全世界,伍尔夫则在世界的中心看轻全世界”。

或许过于显赫的家世和卓越的文化修养遭了上苍的忌,伍尔夫的成长之路异常坎坷。幼年时遭到同父异母的哥哥猥亵,13岁时母亲因风湿热突然离世,导致她第一次精神崩溃。两年后,伍尔夫失去了同父异母的姐姐斯妲拉(当时正怀着身孕)。22岁时,父亲离世,她再度精神崩溃,并企图跳窗自杀。她最终被救了下来。涅槃重生的伍尔夫由此开启了辉煌的创作生涯。为了不拖累家庭,她开始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任教。24岁时,她结识了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中的一群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她进入了人生的转折点。她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化社交圈。她和姐姐瓦娜萨·贝尔(一位后印象派画家)很快成为这个知识分子团体的核心人物。她主张“高级趣味”,她的客厅无法忍受贸然登门的平庸者,只有才华横溢、妙语连珠的人才有资格走进来。她的冷眼与挑剔使得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像大浪淘沙一般,留下来的座上客都是当时英国社会最自命不凡的才子们。此时的伍尔夫,拥有堪称20世纪最强大的朋友圈,其中囊括了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伯特兰·罗素、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诗人T·S·艾略特、小说家E·M·福斯特、历史学家和传记家里顿·斯特拉奇等,他们的作品和观点对英国乃至全球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推进了女性主义、现代经济思想、现代主义小说以及现代艺术的发展。

被爱情宠溺成

女性主义先驱

在这个团体中,伍尔夫不仅得到了智性、自由、平等、友谊,还收获了爱情。与团体中的作家伦纳德结婚,是伍尔夫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事实证明,没有伦纳德,就没有世人所熟知的伍尔夫,她可能只是英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小小注脚,而不是享誉全球的女性主义先驱、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幼年时遭同父异母的哥哥伤害所带来的隐痛一直伴随着伍尔夫。与伦纳德结婚后,精神脆弱的伍尔夫得到了丈夫的悉心照料。伍尔夫在疗养院休养期间,伦纳德每天都会用最温柔的笔触给她写信:“我亲爱的狒狒,要不是太晚的话,我会给你唱一首猫鼬的快乐歌,开头是:我好爱慕你,我好爱慕你。今天见到你之后,我非常确定我们很快又可以在一起了。我最亲爱的,别再说什么连累我的话,你带给我的是最完美的幸福,我哪怕只是静静地坐在你身边读书,也能感受到那种快乐。”对此,伍尔夫的内心充满着感激,她跟她的朋友说:“要不是因为他,我早开枪自杀了。……伦纳德是我生命中隐藏的核心,他是我创造力的源泉。”

童年时的灰暗经历似乎左右着她的一生,像是一个被框定的魔咒,对性和婚姻的恐惧深深植入伍尔夫的生命中,成为她一生中不可逾越的沟壑。即使伦纳德如此无私的爱,也没能让她有些许缓解。

为了能够安心写作,他们搬到了乡间的一所房子里。上午,他们一同专心创作;下午,两人悠闲地喝茶漫步,然后继续写作。1913年,31岁的伍尔夫创作完成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远航》。书中女主人公雷切尔·温雷克是一个24岁的姑娘,在从英国到南美洲一个度假胜地的航行中,她经历了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伍尔夫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开始走向人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蜕变过程。

一间自己的房间

1917年,伍尔夫夫妇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只因她想写所有想写的东西。由此,伍尔夫迎来了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

1928年10月,伍尔夫两次应邀前往剑桥大学多个女子学院,做了主题为“女性与小说”的著名演讲。不久后,她将这两次演讲加以大幅修改并扩充成书,题为《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就此诞生。这本书也成为了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必备的枕边书。

这本书的开篇直截了当:“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或诗歌的话,每年必须有五百英镑的收入,外加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在那个女人“从来没有半个小时能称作她们自己”的时代,伍尔夫发现女人想要记录自己的生活,“总是会被打扰。”一个带锁的房间,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受任何权势或他人思想与行为的影响,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去创造一个崭新的小说世界。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1927年,伍尔夫已经出版了一生中的巅峰之作《到灯塔去》,这部准自传体小说无论是创作视角还是心理描写,抑或是意识流手法,都运用得炉火纯青。由此,伍尔夫成为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驾齐驱的三大意识流文学宗师,他们共同将意识流小说推向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文学创作的手法,成就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一道宏伟的分水岭。

对于深受维多利亚时代种种束缚的女性(即使如伍尔夫这般显赫的家世,作为女性的她依然没有机会被送去学校读书,她所有的教育都来自父母和家庭教师),伍尔夫这样鼓励道:“我希望你们可以尽己所能,想方设法给自己挣足够的钱,好去旅游,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渔线深深沉入(生命)这条溪流中去。”即便是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这段话依然掷地有声。由此,伍尔夫在演讲中抛出了一个震烁古今的金句:“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遗憾的是,伍尔夫终究没能抵挡住精神疾病的折磨。1941年2月,她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幕间》的创作。一个月后,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夫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瓦娜萨的短信后,她在一个无人的清晨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她家附近的欧塞河。她走向了死亡的漩涡,也走向了新生。如她本人所说:“我会像浪尖上的云一样消失”。巧合的是,同为意识流作家的代表人物,伍尔夫和乔伊斯同年出生,又于同年去世。

伍尔夫去世后,伦纳德把她的骨灰埋葬在院子里的榆树下,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她的小说《海浪》中的最后一句话:“死亡,即使我置身于你的怀抱,我也不会屈服,不受牵制”。《海浪》是一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和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法国作家莫洛亚阅读之后如此感叹:“这是一部清唱剧。六个独唱者轮流念出辞藻华丽的独白,唱出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观念。”海浪拍岸声声碎,我们尽可能从她那着了魔的诗歌之树上伸出手臂,从匆匆流过的日常生活的溪流抓住一些关于生命主旨的碎片。(杨道)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