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是否应再派消费券?港媒各抒己见

[百科] 时间:2024-05-03 20:45: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77次
(政府新闻网截图)
  中评社香港1月31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即将发布,中评再派不少政党近日都倡议再向市民派发消费券,关注借此刺激沉痾待愈的消费经济。但也有一些意见表示反对,券港认为政府财赤压力颇大,媒各派发消费券作用轻微且有违量入为出的抒己审慎理财原则。多家港媒30日发表社评,中评再派对是关注否再派发消费券提出各自看法。  香港《信报》发表社评《促进疫后复常可再派消费券》指出,消费香港迈向疫后全面复常状态,券港特区政府如何透过财务政策让折腾三年的媒各社会在兔年落实“兔气扬眉”,备受各界注目。抒己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是中评再派考验港府理财智慧的挑战,经过三年疫情困扰,关注巧妇最怕的消费就是无米炊。根据陈茂波早前的估算,本年度将录得逾千亿元赤字,储备大幅下降至八千亿元,是否再动用以百亿元计的消费券计划确是一道左右为难的棘手问题。  社评表示,财爷考虑是否再派消费券之时,应该把思量范畴扩阔至包含疫后各方各面的因素,最重要一点当然是市民在解除社交束缚后,得到消费券能否促使市场畅旺,从而令政府收入有所增加。若然“除笨有精”,广施甘露的消费券大可继续为之。社评说,去年三月,中文大学一项透过AlipayHK数据进行的研究发现,电子消费券提振经济成效显着,积极发挥“乘数效应”。既然提振经济效果显着,那么再派消费券实乃助长社会复常的可取之道;即使面对财赤压力,真的有需要“睇餸食饭”,陈茂波也不妨把消费券的金额从过往的一万元减至几千元,而不是索性“揿住荷包”完全不派。另一个应该思量的因素是政府收入和开支将有什么变化,以医疗开支为例,新冠疫情的影响已愈来愈小,相信疫后能够较过往三年减省不少,这就有助纾缓财赤压力。至于政府透过防疫抗疫基金推出的保就业计划,反正香港现时的失业率降至百分之三点五,减却这方面的开支亦属合理。  社评认为,陈茂波估算本年度将录得逾千亿元赤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卖地情况不理想。令人期待的是,疫后复常能否带动卖地收入急增?果如是的话,财赤不难改善,再派消费券毋须受到质疑有违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疫后复常最希望见到的就是百业兴旺,再派消费券不见得必然导致政府入不敷出,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  香港《商报》发表社评《财策因时制宜促经济纾民困》指出,疫情重创经济,疫下采取逆周期扩张性财策,不单合理、必要,也是香港以外世界各地的普遍做法。香港库房底子厚,但无止境的财赤绝不健康。陈茂波预计,今年料又出现千亿赤字,而反映逆周期措施理应随经济复苏相应调整,形容这是负责任的做法。必须厘清,所谓收紧扩张性,不同于反过来变成紧缩财政,只是继续扩张的程度,须在财政纪律与适度刺激之间更好平衡。毕竟,香港最新经济仍未摆脱收缩,即使有通关效应提振,复苏势头仍未巩固;为促复苏,政府还须推一把,例如在2 月展开“香港回来了”的宣传推广,就是有为、高效的适切之举,有利市场和市民更快享受到经济反弹的果实。  社评表示,香港财政状况较佳,至少不用举债度日,仍有数千亿计储备,故有条件续推振经济、纾民困的措施。问题是,如何确保公帑更加用得其所,把资源集中到最有需要的环节,及做好财富再分配的工作?不同行业、不同人士对经济复苏或有不同的“体感温度”,预算案既要解决“患穷”疑难,亦要解决“患不均”问题,诚为预算案最棘手部分。其中,消费券的效果良好,一来较直接派钱更能提振内需,二来较减税退税亦惠及更多基层,而且又没推高通胀,还可推动电子支付普及,加上再次派发的行政成本已大降,所以消费券应列为长期财策工具,尤其在恢复通关后为在港消费提供诱因。然而,在收紧扩张性的大方向下,消费券要如何调整?是否可针对不同市民派发不同金额?关键是要确保合理公平。
【第1页第2页】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