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下好全国“一盘棋”——协调成为高质量发展内生特点

[知识] 时间:2024-04-27 19:14: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57次

原标题:行稳致远,一盘棋下好全国“一盘棋”——协调成为高质量发展内生特点

“唱和如一,行稳致远宫商协调”。下好协调这句古语意为唱声与和声相统一,全国宫音和商音相协调,高质音乐才能美妙和谐。展内发展也是生特如此,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一盘棋相得益彰,行稳致远才能持续健康、下好协调行稳致远。全国

协调发展,高质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展内矛盾,这既是生特由我国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一盘棋因时而动、应势而为的主动回应与主动选择,充分体现了从传统智慧到全新理念的融汇与发展。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步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神州大地谱写着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纵横联动的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区域协调“大合唱”,声声入耳

“以前,异地办理营业执照至少要半个月。现在当天就能办成,太方便了。”近日,在重庆市创业的四川省成都市市民谭殿杨,领到了成渝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后互发的首张营业执照。

小小的营业执照,是新时代成渝唱好“双城记”的缩影。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我国区域经济又一次迎来重大战略布局。

“十三五”时期,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以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为基础,我国纵横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东部沿海地区推动改革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龙头”;西部地区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地区在中部崛起战略牵引下,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25%以上;东北地区从“端好自己的碗”到“做好自己的事”,步稳蹄疾地迈向全面振兴……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对现实差距的理性认识。“作为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间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差距背后同样蕴含着潜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从区域协调发展入手,实现不平衡不充分局面的深层次“破题”,夯实经济增长的协同性、整体性,我国经济发展才能韧性更足。这一点,已被实践证明。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多个省份开设专线接送返岗复工人员、向跨区帮扶地区实施经济援助、联合都市圈周边城市开展网上招聘等,一系列推动复工复产的举措立竿见影。位于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甘肃和贵州,经济增速分列全国前4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让新增长极加速崛起,将为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积极顺应国情世情调整经济发展策略,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需要强大驱动。研究表明,“十四五”时期,通过建设强大的区域一体化市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三大城市群,将形成涵盖近5亿人口的中高端消费市场,进一步引领我国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构建

城乡发展“一体化”,步步深入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南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柜台式服务窗口前,罗莉将身份证、户口本、积分入户准入卡等落户材料交给工作人员。伴随着红色印章落下的清脆声响,罗莉真正在苏州扎下了根。“出门前还担心材料不齐,没想到5分钟就办妥了。”罗莉说,自己出生在偏远山区,家里世代务农。她是全家第一个走出深山的人。

安家方能立业。在城市落户,是许多农村群众的愿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在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上,打破‘户籍壁垒’是关键一项。”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近年来,我国把促进城乡一体化作为重点,致力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破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的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在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较大突破。从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到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再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系列顶层设计陆续落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构建。

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已经达到420万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2020年8月底,已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各地于年内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如今,走进农村的大街小巷,再难见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小桥流水、绿树成行的生态宜居新农村。越来越多的近郊乡村成为城市“后花园”和创业热土。

农村环境美起来、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一项项对接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落地。400米塑胶跑道、室内体育馆、图书馆……在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港城小学,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大城市相差无几,学校还经常组织机器人表演、英语课本剧、器乐演奏等活动。太仓市还大力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面接轨,全民大病再保险成为国家医保新政的蓝本。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逐步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部署,要求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张燕生说:“当前,我国许多省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有望继续释放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将对我国扩大内需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成果丰硕

两个文明“两手抓”,招招有力

随着城市边界不断扩展,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北阜村日渐成为众多“城中村”之一,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为此,晋源区分批开展整村拆迁改造,“城中村”变为“城中景”。

“旧村变成了公园,环境好,身体好,心情也好。”自从搬进回迁房,64岁的村民郭庆生就多了个跳舞的爱好。如今,北阜回迁小区处处绿荫,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不少专家表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实现全面小康,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幸福指数的提升,更多体现在基层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服务上。

“十三五”期间,我国积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成果丰硕。5500余家博物馆、56万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电影年票房突破600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主引擎;全民阅读活动遍地生花,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每年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早在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就已突破2100万人。

随着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新的文化业态也加速生成。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辛佳介绍,今年一季度,依托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文化”新业态逆势上行。互联网广告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新兴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脱贫攻坚中,各地区也更加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鼓励贫困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截至今年1月,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超过46万人就业、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不少地区还开展文化产业扶贫,推动传统手工艺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朱宏博)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