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丨在古代,他们是这样过年的

[百科] 时间:2024-04-28 11:38: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80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丨在古代,文化他们是周刊这样过年的

■ 吴辰

转眼间,春节将至,丨古来来往往的代们旅人们将过年的气息带到了全国各地。当欢乐的样过心情乘上了汽车、火车或者飞机,文化即使是周刊有千万里的距离,人们也并不觉得遥远。丨古这不是代们错觉,科技的样过进步带来了交通的便捷,贯穿全国的文化高速公路使“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轻而易举的旅程。然而,周刊在古代,丨古因为交通工具以及道路的代们限制,人们过年回家,样过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春运”的起源

其实,在古代,大多数的人都无法在春节按时回家,他们或是在旅途中,或是在谋食处,望着日夜思念而终究回不去的故乡,一支笔、一首诗、一封家信可能就成了这个时候捎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国画中的诗人高适。(资料图)

唐代开元年间,在镇江的北固山下,秀丽的风景和新年的喜庆相得益彰。在一家旅馆里,一位来自洛阳的客人却正在书写着他的乡愁:“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他叫王湾,一生醉心江南风物,曾往来吴楚之间,在辞旧迎新之际,他无法回到家乡,即便坐拥这南国美景,也不免令人心生惆怅。于是,便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青山绿水也挡不住满怀的乡愁,舟车劳顿只为一年的生计。人们无法确切地考证出王湾为什么这年没有回家与亲人们团聚,但是他在诗中表达的对故乡的怀念却穿越了时代,感动着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乾隆皇帝。(资料图)

和王湾有同样心境的还有高适。有一年,这位著名的边塞诗人送兵至蓟北,任务完成后,南归的马蹄却怎么也追不上新年的步伐,他只好在蓟北一家旅馆住下。此时的高适已经年近五十,无意间向镜中一瞥,发现自己两鬓已经斑白,于是,他提笔写下一首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首诗的前两句平平无奇,可是到了第三句却峰回路转,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让他魂牵梦萦的还是远方的故乡,今年在这萧索的边塞,故乡是回不去了。可是明年呢?明年是否能在春节回到家乡呢?一个“又一年”意味深长,也许,对高适这样终日为家国奔走的人而言,回家过年是一种奢望,明年诗人的白发也许会更多,而明年新年的故乡依旧会很遥远。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在新年之际仍漂泊在外的羁旅之人都会触景伤怀,另有一些新年无法归乡的人们对新年满怀希望,斗志昂扬。明代正统年间,名臣于谦因镇守太原而无法回到故乡杭州。北方的冬季苦寒彻骨,于谦却在这苦寒中写下一首鼓舞人心的诗歌:“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这首诗题为《除夜太原寒甚》,但这“寒甚”在于谦看来也只不过是无需发愁的“轻寒”,而即将到来的春风早已在自家房屋东头等着人们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于谦这种随遇而安的精神为这个寒冷的新年带来了浓浓的暖意。

作诗遥寄思乡情

其实,所谓“春运”,并非古已有之。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80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外出务工,而春节给这些身在异乡的人们不仅带来了假期,还带来了家乡的呼唤。当“春运”成为一年一度的关键词,当回家不再是一种奢望,这是科技进步的功劳,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明证——在这片土地上,数十亿人次在如此集中的时间里共同完成着一次规模相当于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人口总和的大迁徙,这正是中国腾飞带来的奇迹。

李士达《岁朝村庆图》中放爆竹与敲锣鼓的场景。(资料图)

我国周朝时就已出现春节的雏形,“春运”也就随之产生。那时的春运,因为交通工具以及道路的限制,比现在要困难。然而,由于那时受“父母在,不远游”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与今天不同的是,古代春运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那些外出的谋生者、经商人士,早早就踏上了返乡之路,避免延误回家的时间。

虽然对古人而言,过年回家的路有些艰难,但每逢春节将至,人们还是会想方设法尽力返乡,与家乡父老把酒言欢,一解思乡之情,至于那些回不了家的,也会用各种方式寄托心意,聊慰怀乡之情。

有假无闲亦枉然

中国自古崇尚礼数,在朝为官者逢年过节都会有相应假期。对于春节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假期当然要更长一些。以宋朝为例,《宋会要辑稿》中就明文写着春节“假七日”,这分明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小长假。可即使有这样长的假期,官员们想要回到故乡过年仍然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

元佚名《岁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资料图)

在宋代,在地方主政的长官,即便是在春节也不能离开属地。这当然是为了地方的安全着想。新春佳节,百姓阖家欢乐之时,也正是各类事故高发之日。作为地方行政的一把手,自然要担负起责任,不能玩忽职守。除此之外,宋代在宣布放假时,总会说明“休务”几日,除了“休务”日外,其他时候是要安排值班的。所以,古时候的官员们看似放假,其实离不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苏轼的弟弟苏辙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一年,因为值班,苏辙过年只能待在户部。他给哥哥苏轼写了一首诗,诗中充满了抱怨:“七度江南自作年,去年初喜奉椒盘。冬来误入文昌省,连日斋居未许还。”苏辙这是第一次进京为官。他曾经久在江南当地方官,觉得一个人原地过年甚是孤寂,然而此番进京,却发现过年不仅回不了家,而且还要值班,便大有上当受骗的嗟叹。可见,古时候官员们想回家过个年有多不容易。

“春运”的从无到有,意味着中国人的“传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坐上了高铁、飞机,驶上了高速公路,天涯也不过近在咫尺,旅途虽远却将彼此的心拉得很近。(吴辰)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