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日特别关注丨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在河南,“金字招牌”如何“叫响”?

[探索] 时间:2024-04-30 10:17: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43次

原标题:档案日特别关注丨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在河南,金字招牌“金字招牌”如何“叫响”?

编者按:档案不语,档案第镜鉴沧海桑田。日特河南,别关这片蕴蓄了丰厚文化底蕴的注丨热土,以文字、全国图形、县档响声像等档案元素留下了自己成长的案馆记忆。6月9日国际档案日,河南何叫跟随大河网走进新中国第一个县档案馆——襄城县档案馆,金字招牌穿越时空隧道,档案第追寻历史的日特痕迹,聆听时代强音。别关

“姨,注丨您需要找哪方面的全国档案啊?”6月5日上午,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步履蹒跚地来到襄城县档案馆查阅大厅服务窗口寻求帮助,经工作人员王书领反复询问,得知老太太卧床不起的丈夫身份证与实际年龄不符,但因没有证据,无法更改。王书领依据她提供的1966年居住地线索,很快查到了她要找的资料,老太太连声感谢。

“查阅利用”是档案馆的功能之一,襄城县档案馆工会主席于群涛介绍,对档案进行接收征集、保管利用、编研开发、数字化、修复等也是他们日常的工作。

回拨历史时钟,1958年5月27日,在河南襄城县城关镇,一座二层挑檐式建筑的档案馆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该馆建馆经验此后在全国范围推广。时隔近65年,档案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信息化时代,“金字招牌”如何“叫响”?

关注丨县级档案馆是全国档案馆网体系的“细胞”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

“县级档案馆是最基层、最普遍的综合档案馆,承担着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使命,是全国档案馆网体系的细胞,也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线。”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大伟说。

高大伟认为,加强县级档案馆建设,健全基础条件,强化档案保护,深化开发利用,推进信息化转型,提升依法管档治档效能,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也是坚持档案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档案事业发展成果的关键举措,更是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改善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的必然选择。

寄语丨“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要在全国争第一”

“‘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揭牌仪式开始!”2005年12月2日,位于黄金地段、风景独秀的襄城县第一代档案馆门前,张灯结彩,美丽如画。人们早早地簇拥在档案馆门前,守护并期待着一个打开记忆时刻的到来。随着9时的钟声响起,主持人宣布揭牌仪式开始后,全场掌声、炮声、军乐声响彻云霄。

时任省档案局业务处人员李河桥曾记载,就在这天,河南档案人聚集在这里,见证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一一襄城县档案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58年8月16日《襄城报》报道了河南省档案工作襄城现场会盛况;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记载: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河南襄城县档案馆于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建立;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教材《中国档案事业史》中记载: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河南省襄城县档案馆于1958年5月建立……

“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要在全国争第一。”依据申报翔实材料,2005年6月20日,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挥笔写下寄予厚望的16个字。

变化丨面积扩大,数量增多,智能化设备投入使用

起初成立时,馆内都保存了哪些方面的资料?如今情况如何?最早成立时的档案馆和近年的档案馆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馆藏数量来看,档案馆成立时,有14个全宗,7242卷,各种资料13670册,报纸杂志6700份 。”于群涛介绍。

目前看,从量上已经增长了很多,已经有184个全宗单位、六大门类档案资料约16万卷(件、册),保管的档案中包括文书档案卷8万余卷(件、册),专门档案48088卷(件、册),科技档案1034卷,照片、音像档案10020张(盘),资料35717卷(件、册)。

“最初的档案柜是各部门交档案时自带的,旧馆址面积200平方米。”于群涛补充说,2017年7月位于令武路与八七路交叉口、县委党校东侧的新馆正式投入使用,面积3500平方米。

智能密集架系统、全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自动报警系统、指纹密码门禁系统、全方位监控系统、触摸屏查询系统、数字化存储系统、档案消毒设备、扫描仪、高拍仪、办公电脑……如今,馆内购置的众多系列自动化新设备为基础业务提升提供了坚强保障。

困境丨年龄老化,专业人员缺乏,社会认知度不高

作为县级档案馆,在管理、保护、信息化建设方面面临哪些困境?记者调研发现,襄城县档案馆当前工作人员12人,年龄结构偏大,其中50岁以上9人,40岁以下仅1人,另有3人3年内退休、5人5年内退休。

“不仅整体年龄老化,传帮带不好进行,档案抢救修复和信息化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也相对缺乏。” 襄城县档案馆副馆长谭战胜说。

谭战胜还表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和档案抢救修复等资金缺口较大。“另外,群众对档案知识了解不够,档案工作社会认知度不高。总体来说,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的金字招牌作用发挥不够。”

目标丨“增量电子化、存量数字化”,建设数字档案馆

襄城县档案馆副馆长王婧介绍,目前,馆内已建立标准化数字化场所,为条件不具备的单位义务提供场所、设施、技术指导。投入资金 80多万元,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截至2022年底完成扫描320余万页,永久档案数字化率100%,专业档案数字化率40%,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永久档案数字化率的省定目标。

“今后将持续推动‘增量电子化、存量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向纵深发展,争取早日完成县数字档案馆建设。”王婧说。

在档案管理方面,王婧表示,以实施《“十四五”襄城县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抓手,持续做好红色档案、重大活动档案、名人档案、实物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等资料的接收征集,加大专业档案和民生档案接收工作力度。善始善终做好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类档案”归集工作。统筹规划“两类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

同时,档案馆还将结合文化广场现有优势,把“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旧址打造成档案文化园和档案系统的红色基地,升级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举办资料图片展等专题展览,宣传襄城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秀美风光、民俗风情和城乡建设新貌等,促进襄城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建议丨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金字招牌”如何“叫响”?

襄城县档案馆作为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创立发展的有力见证。有资料表明,在襄城县建馆经验的推动下,全国县级档案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

“在当前档案事业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新阶段,如何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档案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应对社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挑战机遇,是县级档案馆建设发展的共同课题。”高大伟说。

高大伟认为,要擦亮信息化时代的“金字招牌”,襄城县档案馆要在历史经验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系统谋划档案工作提质增效的路径方法,回答好新时代县级档案馆“怎么看、怎么做”的重大问题,做好县级档案馆信息化转型的样板示范。

“在关键任务上,要立足地方实际,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激活档案数据要素价值,加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高大伟建议,“一方面应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内生变量,建立健全针对性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服务网络化’,优化以数字资源为主的档案资源素质结构,夯实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着重在惠民生、暖民心上提升信息化能力,加速数字档案馆建设。”

“另一方面应坚持系统观念,拓展整合外部资源,把握档案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铆合点’,将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主动融入地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健全发展保障,推进档案数据协同治理。”高大伟表示。

推广丨县级档案馆加快落实“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

高大伟说,我国县级档案馆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一些档案馆仍存在馆舍面积不足、设施设备老旧简陋、信息化建设滞后、高素质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档案抢救修复与开发利用短板明显等问题,社会对基层档案工作的认知度也亟待提升。

“上述问题在中西部县级档案馆较为普遍,相对而言,在一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县级档案馆总体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最多跑一次’事项电子化归档、馆藏数字资源占比、档案共享平台及数字档案馆建设上优势明显。”高大伟说。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擘画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蓝图,也为县级档案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县级档案馆应加快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各项重点任务。

高大伟认为,各县级档案馆要提高政治站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记录留存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奋斗历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赋能赋彩。

“还要强基础提质量,加强履职能力建设,要在管好用好红色档案资源上下功夫,在拓展优化档案范围质量上下功夫,在增强档案为民服务实效上下功夫,在筑牢档案安全屏障上下功夫,在夯实馆舍条件建设上下功夫,在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上下功夫。”高大伟说。

在高大伟看来,坚持改革创新,应积极推动县域档案治理全面创新,加强部门、区域、行业等协同联动,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档案事务,深化与地方院校、科技企业合作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为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还应加强档案保护利用与宣传工作创新,推进传统档案抢救保护与数字化保护开发协同发展,提升民生档案服务质量,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丰富档案宣传形式,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基层档案力量。”高大伟说。(臧小景)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