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诗人晓雪:云南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代表性作家

[综合] 时间:2024-02-29 22:31:3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76次

【一览其人】 晓雪 原名杨文翰,白族表性生于1935年,诗人史上白族,晓雪现代云南大理喜洲人,云南是文学位代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白族表性文艺评论家。诗人史上历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晓雪现代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云南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学位代全国委员会委员。白族表性他对现代新诗的诗人史上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本报记者 龙宇丹 摄

晓雪与著名白族歌唱家赵履珠是晓雪现代相扶相携的贤伉俪 (云南作协供图)

晓雪应邀在哥伦比亚麦德林的卡尔洛斯·比尔科露天剧场朗诵诗(云南作协供图)

晓雪的书法具有诗人的个性

晓雪画笔下的鲁迅先生

费丹艺 24岁20世纪下半叶的云南文坛和中国文坛,著名诗人、云南作家、文学位代文艺评论家晓雪都是必须提到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文学人生伴随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而延伸,他在新诗歌运动中的种种实践和探索对现代华文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介绍现代诗人、作家晓雪。从苍洱间走向世界的诗人说到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从云南苍山下、洱海边的喜洲古镇走来的杰出诗人、作家晓雪是必须提到的。晓雪的舅舅赵橹在云南大学读文史系,他放在家中以及每个假期带回来的书刊读物,成为晓雪小学到初中时期的文学启蒙。于是文学的种子,伴随着家庭的书香与白族文化的滋养,悄悄地种进了晓雪的心底。高中,他愈发爱上文学,逐渐确立了文学之志。1952年,晓雪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高考,以第一志愿成功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同年第一次发表文章《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杰作——读方志敏的》在昆明的《学习生活报》上。晓雪上大学时,须乘汽车转火车,经过十多天的路程才能到武汉。因此大学四年的假期,晓雪都没有回过家,总在图书馆的读书学习中度过。除了阅读一众中外名著,他也在哲学、历史、美学方面广泛涉猎,边读边想、边读边记,由此日积月累。晓雪在1956年撰写毕业论文时下笔千言,仅用一周时间就写完了5万多字的长篇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之后两次修改,又增加2万多字,次年由作家出版社印26000册在全国出版发行。作为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诗人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该文出版后很快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晓雪的成名之作。自1952年发表第一篇短文,半个多世纪以来,晓雪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8部和《晓雪选集》6卷。其中,长诗《大黑天神》、诗集《晓雪诗选》、散文《绵绵不尽的思绪》和诗论集《诗的美学》《新诗的春天》《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不少诗文被翻译成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缅甸、泰国等国文字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蒙古族等我国少数民族文字。1996年晓雪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2014年4月获国际诗人笔会授予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同年获纽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2015年12月获中国艾青研究学术峰会授予的艾青研究突出贡献奖,2016年6月获湄公河文学奖……他还是一位既搞创作又搞评论的诗人。1956年,晓雪曾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一篇短论——《作家们,关心和参加文艺批评吧!》这是他一直以来主张的:作家、艺术家们兼搞评论。晓雪认为,诗歌的形象思维与评论的逻辑思维虽然有区别,但并不是相互排斥、水火不容的,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繁忙的工作之余,晓雪孜孜不倦地读书,除了研究艾青外,还为郭沫若、茅盾、巴金、臧克家、李广田、冯牧、汪曾祺、郭小川、李群杰、李乔(彝族)、赵银棠(女,纳西族)等441位老中青、海内外、各民族的作家、艺术家分别写过专题评论、序跋和纪念文章,其中包括饶阶巴桑(藏族)、张长(白族)等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111位。他所写评论涉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史研究和戏剧、电影、电视、曲艺、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种艺术门类。在美术方面,就为17位画家作品、画册、画展和各种综合性的画展写过20多篇评论、前言和序跋。他不只是对这些文艺家进行介绍评价,而且体现了一位文艺工作组织者的担当精神。与爱妻诗歌相伴至白首晓雪说:许多评论家评价我的诗作最好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苍山洱海,另一个是关于爱情。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晓雪与妻子赵履珠就是这样的写照,相守相伴,共度一生。晓雪与赵履珠青梅竹马,在喜洲长大。后来因为上学的缘故,两人长期相隔两地未见面。1957年春节前夕,晓雪从武汉大学毕业回到大理老家,见到多年没见的赵履珠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他心中情愫暗生。晓雪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后,两情相悦的两人自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爱恋。1957年初,大理州成立歌舞团,赵履珠以优异的条件被歌舞团选中。后她因为电影《五朵金花》女主角配唱《蝴蝶泉边》而一举成名,调至云南省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赵履珠被调到北京的东方歌舞团工作,并被送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进修学习。而彼时的晓雪,文学发展之路正遭遇坎坷。那时,她的事业蒸蒸日上,又正值青春,在北京有很多人爱慕她、追求她。我想她应该是不会回来了。晓雪说。但赵履珠并没有改变对晓雪的情意。分隔两地、相距千里的两人,依然通过书信保持着联系。在东方歌舞团工作4年后,赵履珠毅然选择调回云南,回到家乡的怀抱,回到晓雪的身旁。1965年7月17日,两人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婚礼。简单地举行了婚礼仪式,买了喜糖分给亲友,分享两人的喜悦,这已让二人倍感幸福。婚后,两人互相珍惜与陪伴,这对诗歌伉俪相守至今。一路走来,晓雪已是著名的诗人、作家、评论家,深受后辈尊敬爱戴,赵履珠也因《蝴蝶泉边》一曲,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熟知,是著名的白族歌唱家。从青梅竹马到如今白头偕老的恩爱夫妻,半个多世纪的携手相伴就是二人的写照。近60年来,他们休戚与共,伉俪情深。在晓雪的眼里,妻子勤劳、贤惠、善良,为此他专门写下作品《家有贤妻》夸赞妻子赵履珠。还写了《弹起三弦唱不尽》《洱海情歌》《丁香花》等诸多歌曲歌词,由赵履珠倾情演唱,这些富含真情的合作歌曲,深受人们喜爱与传唱。如此二人,正如那相伴相生的苍山与洱海,一个伟岸而真挚,一个温柔而深情……我的梦里都是洱海的涛声一直以来,大理是无数人向往的远方。无论是动人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是丰富的民族风情,大理二字便代表着一片诗情画意。对故乡的眷恋应在每个诗人的心中。立足于大理,晓雪先后创作了《洱海之歌》《苍洱新曲》《花甸坝诗草》《苍山洱海》《苍洱四景》以及《播歌女》《蝴蝶泉》《望夫云》《美人石》《飞虎山》《羊龙潭》《小鹦哥》和《大黑天神》等百余首关于家乡的诗歌,字字句句都是对那片山水的热爱。忆起在喜洲读小学的时光,晓雪说他曾有一位毕业于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的老师,名叫许清波。许老师说,他来自江南,走过、看过祖国的许多风景,但最喜爱的、认为最能称绝的还是大理的一方天地。晓雪亦是如此认为:我的梦里都是洱海的涛声,一辈子都是。艾青给晓雪的诗集《爱》写了序,序文中提到:晓雪同志是苍山洱海的白族人,他所写的诗纯朴而清丽,有如大理石的片片淡雅,像泼墨的山水画,像浓缩了的短诗,使人看了之后留下难忘的印象。晓雪曾说,这是对他所写诗歌最好的评论。作为一位白族诗人,谈及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晓雪坚定地表示:一定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民族。在晓雪看来,云南拥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广博深厚的民族文化,需多了解那些动人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掌握流传下来的文学、艺术、传统,不断挖掘其中的潜力与精髓,深深扎根云南本土,这些都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个范本,在中华文化价值认同感伟大旗帜下的一枚枚彩贝。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一定会产生越来越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产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好作品。去年,晓雪著文章《百年党史上云南的三大文化名人》,以细腻严谨而自豪的笔触书写下狂飙诗人柯仲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与人民音乐家聂耳三位云南文化名人壮阔的一生。他说:云南,得天独厚,得地独爱,一定是孕育大师、大家、大学者的地方。我们云南的文艺工作者,不要辜负头顶的天空,脚下的土地。我喝你的水长大/当我还在母腹里躁动/你就通过脐带/进入我的呼吸/我的生命,我的血管……(《洱海》)从心中眺望的目光、诗句中字里行间的深情,到骨子里对身为一位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的自信以及多年来对一代又一代后辈作家的引领与扶持,晓雪对家乡云南的爱是永恒的、浓烈的,这份爱是他创作之路的基础与动力,也是他内心最柔软却又最坚定的地方。非常欢迎全国更多的作家来到云南、来到大理采风,这片土地拥有无限的魅力,一定会为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87岁的晓雪仍旧充满激情地说道。【青年观】爱一事终一生爱一人忠一世在采访晓雪老师之前,我一直多有忐忑,担心采访这样一位当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诗人、文学评论家时我的问题不够深刻、表达不够到位,采访过程会过于紧张。但见到晓雪老师之后,所有的顾虑一瞬消散,这是如此和蔼、亲切、真诚的一位长者。与其说这是一场采访,我更愿将它当作一堂爱的人生课。我们知道在20世纪云南文学史上,徐嘉瑞(白族)、陆晶清(女)、赵银棠(女,纳西族)、胡绍轩、马子华(白族)、李广田、陆万美、刘澍德、饶华、康朗甩(傣族)、李乔(彝族)、晓雪(白族)、彭荆风、苏策、洛汀、汤世杰、张长(白族)、饶阶巴桑(藏族)、董秀英(女,佤族)、黄尧、范稳、李钧龙(彝族)、李必雨(苗族)、张昆华(彝族)、夏天敏都是熠熠生辉的名字。其中晓雪老师的文学人生更是颇具代表性。对于选择了文学之路的青年后辈,晓雪老师也分享出自己的经验:看、读、想、写。看即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要充分利用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创作源于生活;读即多读书,搞文学创作的,最应读书、应最爱读书、应读最多的书;想即在读书时有自己的思考,想出智慧,想出灵感;写即记录、多写多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晓雪老师的一生中,为众人羡慕、向往不已的另外一事,无疑是其与妻子赵履珠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故事。两人惺惺相惜、不离不弃,从青梅竹马到耄耋夫妻,晓雪老师与赵履珠老师都是在各自领域的杰出人物,同时又是半个世纪相依相守直至白头,我想,我们作为年轻人该从这段佳话中学到些什么。现在的爱情都太快了,对付出、得失都太过计较,抑或为了占有而满心怀疑,抑或拥有了一棵树却还想着一片森林,一言不合就吵就分……是寻了个对手?还是找了个打发时间的玩伴?我们也渴望拥有白头到老的爱情,却不愿让步、包容、珍惜,所想与所得如何匹配?也许种种现实的因素与背景,让我们很难像晓雪老师一样做到爱一事终一生,爱一人忠一世,但我们能在做每一天的工作时都认真完成,在遇到心爱之人时用真心对待。如此一来,生命便进入了良性循环。听过了这堂爱的人生课,丝丝缕缕的感动沁入我的心中。最爱生活的人,他本身就是一首诗。正如晓雪老师的笔名所蕴,我望着他的眼睛,听着他彬彬地讲述,似乎真看到了那座雪山上至白至真的雪。本报记者 费丹艺 实习生 张榆鹤 文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