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资料:解读美国枪案 正文

资料:解读美国枪案

[时尚] 时间:2024-04-29 05:25: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16次

一版看懂美国枪案

  

一版看懂美国枪案

  

多方角力下的资料控枪“囚徒困境”

一版看懂美国枪案

多方角力下的控枪“囚徒困境”

  图说天下

  (2015-12-29)广州日报讯 12月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贝纳迪诺市发生枪击事件,解读造成至少14人死亡、美国17人受伤,枪案这是资料美国自2012年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以来死伤最严重的枪击事件。

  美国枪击事件近年来呈井喷之势,解读正如奥巴马所说,美国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像美国这样频繁发生枪击事件。枪案与此同时,资料美国的解读控枪立法改革止步不前,民众对枪击事件越来越司空见惯。美国控枪与美利坚民族流淌的枪案自由血液相抵触,但不控枪又对民众的资料人身安全有极大威胁,加上诸多利益集团的解读参与角力,美国的美国“控枪”已成为多方角力下的“囚徒困境”,未来恐怕曲折而漫长。专题文字、制图:郑佳文

  数说美国枪案

  355次

  2015年 美国已至少有355次枪击事件,平均一天发生一次枪击案。

  200多起

  自2006年以来,美国先后发生了超过200起大规模凶杀事件(至少有4人被杀的枪案)。

  352人

  算上圣贝纳迪诺枪击案,全美今年已有352人在大规模枪击事件中丧生。

  2.8亿支

  美国是世界头号持枪大国。虽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4.4%,但美国平民有枪支数量占世界民有枪支数量的一半,美国平民持枪超过2.8亿支,几乎是人手一枪,数量还在持续上升。

  14万个

  美国有14万个合法枪支销售点,是麦当劳数量的10倍。美国法律一直允许枪店的存在,连在体育用品店里也可以买到枪支弹药。

  46%

  46%的案件发生在商业场所,24%发生在学校,10%发生在政府或军事设施内,另有4%发生在宗教场所。

  14岁

  最年轻的枪手只有14岁。

  15次

  10月份俄勒冈州校园枪击事件发生后,奥巴马发表了任期内第15次与枪支暴力有关的声明。

  枪手犯罪模式

  枪手并非毫无目的地杀人,他们或出于心理疾病、或感社会不公平对待、或因为情感伤害走上杀戮之路。在公开场合滥杀的枪手仍属少数,他们更多以亲人、朋友和同事为目标。枪案频发,还让一些人开始“想象”受到不公,模仿过去的案件进行犯罪。

  半数枪手识受害人

  截至2013年12月的数据显示,57.4%的受害人认识枪手,即使他们并非主要目标。1/4的受害人是枪手最亲密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配偶和兄弟姐妹。比如说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枪手兰扎闯入学校之前就已将家中的母亲杀害。

  因分手杀人最频繁

  枪手行凶动机不一,但分手、社会歧视和家庭纠纷是大多数枪案发生的原因。53%的大规模杀人事件和家庭有关,其中,1/4的枪击案作案者的犯罪动机是分手或离婚。2007年4月制造弗吉尼亚理工枪击案的枪手赵承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赵承熙怀疑女友移情别恋,已经和其他男孩开始约会,才在一怒之下到女方宿舍将其杀害,从而开始了“大屠杀”。

  枪手多患精神疾病

  1/3人枪手未活着离开杀人现场,其中有1/4会在犯下案件后选择自杀,其他则被警方击毙。活下来的枪手多数被判处死刑或终身监禁,但有些则因为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而没有遭到起诉。

  许多枪手都被发现存在“自闭”、“社交障碍”以及“抑郁”等精神疾病,像赵承熙的心理就出现过严重扭曲。

  早在2005年,赵承熙的同学与英文老师就发现这个学生的文章内容扭曲且令人不安,他们曾请学校相关人员协助,但校方以自由创作不应干预为由没有处置。

  受害人呈现低龄化

  《今日美国》注意到,枪击案受害人呈低龄化趋势,几乎1/3的受害人年龄低于18岁。

  另外,黑人群体是枪案的牺牲者。从2000年到2010年,每10万黑人中有18.5人因枪支犯罪身亡,白人群体的数字为9人,西班牙裔只有7人,其他种族则低于3.5。

  模仿犯罪继而出现

  美国枪案频发,还让一些人开始“想象”受到不公,从而寻求诉诸暴力。

  联邦调查局副局长詹姆斯·亚科恩说,许多枪手模仿其他行凶者,从其他案件中获取犯罪灵感。“许多罪犯观摩过去的案件,尤其是类似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和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等知名案例,他们学习这些案件。”

  枪案背后政治角力

  虽然在过去25年里,美国与枪支相关的暴力犯罪不断下降,但枪击案件的规模却有扩大的趋势。每一次重大恶性枪击事件发生后,在涉及枪支管理方面,美国舆论的反应都几乎势不两立。“控枪派”义愤填膺,强烈要求严控公民拥有枪支;“拥枪派”顾左右而言他,坚称控枪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NRA力阻控枪:

  枪击事件是自由的代价

  美国政府与NRA的较量最早可追溯至1938年。美国政府曾试图在该年颁布法律,遏制枪支犯罪,但迫于NRA的压力,不得不取消了这些法律的制定。1999年科伦拜恩中学枪击案爆发以后,当时的克林顿政府就一直力推一个更严厉的枪支管制法案,但从1999年到2000年,这项法案始终没有在国会通过。而以NRA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在国会的游说和阻挠,是法案未能通过的直接原因。

  除了在国会游说,财大气粗的NRA还通过提供竞选资金的方式操纵国内政治。2000年总统大选,小布什和共和党获得了NRA大力支持,该协会捐赠的160万美元中有92%给了共和党。因此,在2001年3月连续出现校园枪杀案后,小布什认为防范学校暴力的最好手段是教导孩子们分辨是非,却不理会枪支管制组织通过新的立法来强化枪支管制的要求。

  NRA的论调是,控枪倡议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的枪支充公,彻底解除公民武装,从而导致政府暴力专行。NRA已掌握了这种单一问题组织的专业操作方式,无论是对于盟友还是敌人,NRA均紧密跟踪其动向,掌握并制作名单,他们在国会悄悄运作,同时利用支持者的愤怒和热情壮大组织。

  “拥枪派”反击无力:

  美国人已经司空见惯

  对于倾向于控枪的总统,NRA实行打压政策。克林顿曾在2001年接受专访时直言不讳,拥枪组织是当年戈尔在同年总统选举中负于小布什的重要因素。奥巴马任期内推行控枪,也在国会遭到了NRA的阻挠。

  康涅狄格州小学枪击案发生后,奥巴马在白宫流着泪说,美国必须采取“有意义的行动”防止枪击案再次发生。5天后,奥巴马高调抛出综合性控枪提案。然而,法案在NRA等拥枪团体的大力游说等重重阻挠下,未能在国会获得通过。今年6月,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黑人教堂枪击案惨剧发生后,奥巴马再次在社交媒体发文继续呼吁美国民众关注枪支管控问题。他甚至拿其他国家对比来说明美国枪击事件的严重性。“美国人用枪自相残杀的数量是日本的297倍,法国的49倍,以色列的33倍”。不过,事情的结果没有变化。

  美国正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枪击案——谴责枪击案——呼吁控枪——不了了之——再次发生枪击案——再次谴责——再次呼吁——再次不了了之。

  控枪3大阻力

  共和党——与民主党主张对枪支进行管制不同,共和党强调小政府、大社会,不愿意政府过多干预。共和党的很多选民,尤其在中西部和南部,坦率地说有其客观需要和爱好。中西部人较少,山区很多人有打猎习惯。他们认为自己持有枪支可以防身,只依靠政府和警察不够。

  文化、法律——美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持枪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个人自由权利之一。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纪律优良的民兵部队对自由州的安全是必要的,因此,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受侵害”。

  美国枪支协会(NRA)——华盛顿最有权势、最令人畏惧的游说组织之一。美国前总统格兰特、里根、小布什等都是其会员。该协会声称:“如果大家手里都有枪,那么罪犯也就不会轻易得手,所以唯一能够阻止持枪的坏家伙犯案的办法就是给好人都配上枪。”

  民意倒向“拥枪”:

  好人应持枪才能自卫

  枪击案伤亡惨重,并未让美国人倒向控枪。越来越多美国人认为,拥有枪支才能保障个人安全。一项美国的民意调查显示,2000年至2014年,认为持枪能使住所变得更安全的民意比例从35%上升到了63%。2014年,支持禁枪的民意比例是26%,远低于1959年的60%。

  这组数据应验了许多枪支店老板的经历:在新的枪支管控政策或重大枪击案出现后,店里的货总是供不应求。比如,在胡克小学枪击惨案发生后的一天,约有130万支枪被卖出,最畅销的是凶手使用的“大毒蛇”步枪。

  推行控枪的奥巴马也成了“行业福音”。由于预感到奥巴马“枪改”,部分民众害怕今后难买到枪,反而进行恐慌性抢购。FBI的数据表明,在奥巴马第一个任期的4年中,超过5000万人申请购买枪支。这个数字是小布什任期内的两倍,这也是美国近20年来首次有如此大规模的枪支购买需求。

  恐怖威胁下的抉择:

  加强购枪者背景审查

  圣贝纳迪诺市枪击事件涉及“伊斯兰国”,让美国的控枪形势更加严峻。《纽约时报》更是自1920年以来第一次在头版上呼吁控枪。许多美国人担心恐怖分子利用随处可得的枪支制造更多血案。

  目前,美国政坛关于控枪的争论集中在是否要加强对购枪者的背景进行检查。圣贝纳迪诺市枪击事件发生后,奥巴马继续呼吁加强购枪者背景审查。《纽约时报》也认为,美国需要对特定种类的大威力武器——如军事级别的步枪及弹药进行严格管控。

  然而,“拥枪”派立马跳出来了。加州控枪措施之严位居全美各州之首,购枪者需接受全面的背景调查,枪支型号、弹药种类、携带方式、等候购枪时间及弹夹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拥枪”派咬定,在这样一个理应很安全的州,血案依旧发生了,就说明了限制枪支拥有并没有作用。

  骚乱不断

  美国巴尔的摩骚乱致15名警察受伤 20余人被捕

  新华社华盛顿4月27日电(记者关建武 陆佳飞)美国马里兰州最大城市巴尔的摩27日发生打砸抢烧事件,造成至少15名警察受伤,27人被捕。

  当日下午,数百人在巴尔的摩西北部打砸抢烧了数家商店,包括至少3辆警车在内的数辆汽车被放火烧掉。在受冲击最严重的地区北街附近,记者看到,一家CVS药店被抢劫后遭人纵火,火势迅速蔓延。消防车辆和紧急救援人员不断赶往现场。周围街道被全副武装的警察列队封锁,一些黑人青年在警戒区外高呼口号,向警方示威。至少两架警用直升机在空中盘旋监控。事发现场弥漫着类似催泪瓦斯的刺鼻味道。

  记者在试图拍摄一辆被点燃的汽车时,遭到两名黑人青年的阻止。不远处,一名韩裔中年男子用衣服捂住受伤流血的头部坐在警察跟前。他说,自己被不知道哪里飞来的石块击伤。

  在警戒区外围没有警方把守的两个街区,记者亲眼目睹了两个杂货店遭人哄抢。有人撬门砸窗,将成箱的商品往车上搬,然后迅速驾车离开。不少人手中拿着棍棒和石块。

  马里兰州州长拉里·霍根当天宣布巴尔的摩进入紧急状态,并动用国民警卫队应对不断升级的骚乱。巴尔的摩市市长斯蒂芬妮·罗林斯·布莱克当晚宣布全市将实施宵禁,宵禁从当地时间28日晚10时持续至5月5日早5时。

  27日,刚刚宣誓就职的美国司法部部长洛蕾塔·林奇就巴尔的摩骚乱发表声明说:“我谴责巴尔的摩一部分人无意义的暴力行径。这些行径导致执法人员受伤,房屋毁坏,并打碎了巴尔的摩市的和平。”林奇还强调:“因为我们(关于黑人青年弗雷迪·格雷死亡)的调查仍在继续,我强烈敦促巴尔的摩每名市民恪守非暴力原则。”

  非洲裔青年弗雷迪·格雷被警察逮捕后因伤死亡事件引发的巴尔的摩民众示威已持续数日。示威者抗议警察暴力执法,要求彻查并公布事件真相,25日还爆发了迄今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但在游行后期,和平抗议转为打砸抢骚乱。

  本月12日,25岁的格雷在西巴尔的摩地区受到警方盘查,他在试图逃跑时被警方控制。警方从他身上搜出了一把弹簧刀,并据此将其逮捕。警方称,逮捕过程未使用武力,但格雷被捕后不久即紧急送医,后于19日在当地一家医院死亡,死因是脊椎严重受伤。

  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警察在人行道制伏格雷,用膝盖顶住他的背部和头部,把他双手反铐在背后,然后将其脸朝下拖进警车。格雷在被拘捕过程中一直大声叫喊,表情痛苦。

  林奇在声明中承诺,将与其他政府部门一起就格雷事件展开彻底调查。“在未来几天,我将与巴尔的摩的领导者们一道,为确保我们能够保护所有居民的安全和民权而工作。”她还说:“我将使用司法部全部资源去保护那些受到威胁的人们,调查不正之为,并确保终止暴力。”(完)

  美国肯塔基州发生骚乱 约2000名青少年大闹商场

  中新网12月28日电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6日,约2000名青少年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一家购物中心内制造骚乱,购物中心一度被迫关闭。目前该购物中心已重新开放,警方在当地加强了安保措施。

  路易斯维尔警方称,当地时间26日晚间,警方接到报案,称有大量青少年在当地一家购物中心制造骚乱。

  警方称,事发时,购物中心内有大量圣诞节后购物者,制造骚乱的青少年人数约2000人。当局接到报告后,数十名来自不同部门的执法人员前往现场,将购物中心包围。

  当地媒体称,目前尚无骚乱事件中发生枪击的消息,也没有人员受伤或被捕的消息。

  报道称,至26日晚9点30分,这起骚乱事件开始平息。警方表示,由于执法人员忙于冲散骚乱人群,因此很难进行逮捕。

  警方表示,据信这起事件只是一起随机事件,并非有组织策划。当地时间27日,购物中心重新开放。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