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推进高质量国家公路网建设 正文

推进高质量国家公路网建设

[综合] 时间:2024-05-08 03:52: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5次
中评社北京8月30日电/今年1月份,推进国务院发布《“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高质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作了部署安排。量国路网7月份,家公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公路网规划》提出,推进到203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高质功能完备、量国路网集约高效、家公建设绿色智能、推进安全可靠的高质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量国路网    主持人    经济日报理论部主任、家公建设研究员徐向梅    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主持人:目前我国公路建设总体状况如何?《国家公路网规划》对未来公路网发展作了怎样的推进擘画?    周小棋(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副司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高质历史性成就。    路网规模快速增长。量国路网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6.9万公里,农村公路达到446.6万公里,分别较2012年增长24.6%、76%和21.4%,全国公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分别位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一位。    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相继投产。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开通运营;穿越沙漠戈壁无人区的京新高速公路2021年6月全线贯通,成为继连霍高速后又一进出疆大通道。    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超大跨径桥梁、山岭区超长隧道、海底沉管隧道、大直径盾构隧道等相关技术和装备不断取得突破,“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已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交通成就的亮丽名片。    国家公路网支撑作用显着增强。2021年国家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基本覆盖城镇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普通国道通车里程达到25.8万公里,基本覆盖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和常年开通的边境口岸。    农村公路覆盖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为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路网的快速发展,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作了部署安排。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国家公路网规划与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路网布局需进一步完善,区域间通道有待加强,城市群及都市圈公路网络化水平不高,沿边抵边路网较为薄弱,路网韧性和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还需提高;运输服务能力尚不平衡,部分公路通道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城市群城际之间和主要城市过境路段交通量饱和,技术等级结构需要优化;发展质量效率有待提高,国家公路网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统筹融合尚需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智慧发展任重道远。    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补齐路网发展短板弱项,需要首先从规划层面入手,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对国家公路网布局进行优化完善,指导国家公路高质量建设。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公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系统谋划了未来我国公路网的发展目标、规模结构、空间布局等。《规划》提出到2035年,国家公路网总规模约46.1万公里,与2013年印发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以下简称2013版规划)相比,增加约6万公里。    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网按照“保持总体稳定、实现有效连接、强化通道能力、提升路网效率”的思路,进行补充完善。规划总里程约16.2万公里(含远景展望线约0.8万公里,主要位于西部地广人稀的地区),未来建设改造需求约5.8万公里(含扩容改造约3万公里)。与2013版规划相比,《规划》净增里程约2.6万公里,保持了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和框架总体稳定,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的主骨架没有变,调整了6条既有规划路线控制点,增设了12条都市圈环线、11条并行线和58条联络线。调整重点是避让生态保护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补充连接城区人口10万以上市县、重要陆路边境口岸;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为重点,强化城市群及重点城市间的通道能力;补强城市群内部城际通道、临边快速通道,增设都市圈环线,增加提高路网效率和韧性的部分路线。    普通国道网按照“主体保留、局部优化,补充完善、增强韧性”的思路优化完善。规划总里程约29.9万公里,未来建设改造需求约11万公里。与2013版规划相比,《规划》净增里程约3.4万公里,仍以既有普通国道网为主体,由12条首都放射线、47条北南纵线、60条东西横线为主骨架,优化41条既有规划路线走向,增设101条联络线。进一步强化顺直连接、改善城市过境线路、避让生态保护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补充连接县级节点、陆路边境口岸、重要景区和交通枢纽等,补强地市间通道、沿边沿海公路及并行线;增加提高路网效率和韧性的部分路线。    《规划》还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重点。国家高速公路方面,有序推进对加强国际、区域、省际联系具有重要作用的路线建设,优先打通主线和省际待贯通路段,实现“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实施京沪、京港澳、长深、沪昆、连霍等国家高速公路主线拥堵路段扩容改造,提高主要公路通道的通行能力。普通国道方面,优先打通沿边国道,实现等外及待贯通路段基本消除,提质改造川藏公路G318线,推进城市群地区拥堵路段和城镇过境路段改造,实现东中部地区普通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70%。    作为指导新时期国家公路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印发实施将对我国公路交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畅通“大动脉”,完善“微循环”,国家公路网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助力筑牢国民经济循环底盘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促进公路建设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主持人:公路建设在与新型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如何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宿凤鸣(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公路网规划》充分发挥公路交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强化国家公路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服务货物运输和人民群众出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带动和支撑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公路网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呈现从支撑产业发展向与产业融合转变、从大规模传统基建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的新趋势。    公路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在商业、旅游业、物流业、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显着成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2017年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公路与旅游围绕提升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打造精品公路旅游产品、挖掘交通文化旅游产品等进行融合发展。比如,甘肃省打造“景道互联”“客源互送”“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贵州省黄果树旅游区坚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赋能区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公路交通密切相关,根据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约80.2%的物流园区交通主导方式以公路为主。物流体系是制造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比达90%以上。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鼓励在交通枢纽场站以及公路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已建成98座光伏电站,实现沙漠公路绿色灌溉;江苏、江西、湖北、浙江、山东、山西、安徽等省级交投(高速)集团已在所辖路段开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    公路与新基建统筹发展方面,高速公路实现“全国一张网”运行。全国公路视频云联网平台接入超15万路视频数据,用于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里程近3000公里。交通运输部2018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划定北京、河北、吉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以及广东9个智慧公路试点地区,明确基础设施数字化、路运一体化车路协同、北斗高精度定位综合应用、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互联网+”路网综合服务、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6个试点主题。根据《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下一阶段将依托京港澳、京雄、成渝等干线公路以及深中通道、秦岭隧道群等长大桥隧开展智慧公路建设。    未来,推动公路与新型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需进一步构建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探索路网管理新模式,推动公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新基建助力公路建设和运营品质升级。依托“公路+新基建”发展,以公路为载体助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运行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公路建设效率、优化出行服务品质、提升物流运输效率、提高公路运营收益,推进公路发展从重建设、重通行向重运营、重服务转变。    第二,充分发挥公路集聚扩散功能,推动与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客货流,带动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优化关联产业布局,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枢纽、通道和网络经济。    第三,积极发展“公路+产业+新基建”等组合模式。将公路作为产业经济载体和资源整合平台,发挥数字技术在公路相关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和生产需求,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形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培育产业经济带、打造新型城镇集群。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