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火山人家 | “海南英语”面临溃堤 正文

火山人家 | “海南英语”面临溃堤

[知识] 时间:2024-01-23 16:13: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次

原标题:火山人家 | “海南英语”面临溃堤

来到石山镇采访,海南英语乍一接触村人们,火山便遇到了麻烦——你只看到一张张嘴巴开合,面临呼出的溃堤热气扑面。但其说的海南英语是什么,一任你竖长了耳朵、火山睁大了眼睛,面临却怎么也无法明白,溃堤让人云里雾里,海南英语好不烦恼!火山

这是面临何种方言?

是“村话”还是“黎语”?

几乎所有的村人均众口一词,将自己所讲的溃堤方言叫做“村话”。但古往今来,海南英语也不乏有称之为“黎语”者。火山

这种方言,面临不仅我们这些来自内地的人听不懂,海南本地人也听不懂,就是黎族人听起来,同样如堕五里雾中。我们请的一位海南话翻译,来之前信心满满,可是与石山老人一交谈却连连摇头,只得知难而退。据《咸丰琼山县志·舆地志》记载:

琼人语有数种,有官话,即中州正音,缙绅士大夫及居城厢者类言之,乡落莫晓;有东语,略似闽音;有西江黎语,似广西梧州等处土音。又崖州有迈语,与广州相似,要皆商贾遗裔也,故谓之客语;又有土军语、地黎语,乃本地土音……东北一带都图语音与郡城同;西南一带都图居石地者尽言黎语,其不居石地者黎音十之四,客音十之六,客音止一派,黎音分多种,非习听者少有能解。

其中所说“西南一带都图居石地者”,即是今天的石山镇一带村人们,“尽言黎语”。但是,当代语言研究学者欧阳觉亚不同意这一说法。他通过多方研究比对,找出了村话与黎语的区别:

村语与黎语十分近似,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据我们观察,村语与黎语相同的成分,是古代某个时期黎族和属于土著部分的村人所共有的,一直遗留至今。即是说,黎族与土著村人在古代有过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由于分离的时间长了,两个语言分化越来越大。

他还指出:“村语与黎语最接近,有92个词相同,占比较词数的69.7%。”(见《村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自称所操方言是“村话”

村话不仅发音与普通话、海南话完全不同,语言的顺序也极为独特。

这种方言称“村话”为“话-村”,“鸡蛋”为“蛋-鸡”,“猪肉”叫“肉-猪”;将“他是我弟弟”说成“他弟我”,将“伯父的房屋”说成“房屋伯父”……不仅特异,甚至改变了原有的词义。

可见,村话一般是把形容词、副词置于名词和动词之后,把定语与中心词倒装,句式、语法与英语近似。故而,有人谐谑地称之为“海南英语”。而对于这种带有调侃意味的称谓,素来诙谐的村人们十分乐意接受,并将其写进了《石山镇志》之中。 全岛讲村话的人不仅有海口的石山、长流、荣山等羊山地区,有临高县的老城、临城和儋州市的部分村镇,更为集中的是岛西昌化江下游即东方市和昌江县的部分村镇,人口有十多万。他们所操的村话基本相同,其变化之处或是谐音,或是语调不同。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操村话的“村人”,都把讲海南话的人称之为“讲客话的人”。其言外之意是,只有他们才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讲海南话的人不过是客人而已。究竟是也不是?

“村话”属何种语系?

“村话”究竟属于何种语系?国内外许多语言与民族专家、学者,均多次上岛做过研究,尽管下了很大功夫,可谓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然而迄今,尚无明确一致的结论。

1980年,由国家民委派来的四名权威专家、学者,组成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组,对临高人的族属问题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们经过一番调查和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村话”具有“古越语的成分”,“与壮语十分接近”,“属于汉藏语系侗泰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 顺着语言的脉络,有的专家得出结论,石山村人和操临高话的先民,是继黎族先民之后,迁来海南岛的第二批居民,他们移民此地的时间,比绝大部分汉族人要早。这第二批移民许多年与黎人杂居,故语言中有了不少黎话的成分。他们主要居住在海南岛西北部,包括东方、昌江、临高和儋州的一些地方,也包括海口的羊山地区。他们对外以“主人”自居,说的方言自称“村话”。欧阳觉亚也作出同样的结论:“可以断定,村人来海南的时间远比现今海南岛上的‘军人’或苗人要早。”

及至宋元明清,方有大批的汉民或为躲避连年的战乱,或为逃避繁苛的赋税,纷纷从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蜂拥而至,掀起了一轮轮新的移民浪潮,于是这才有了海口、府城一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而这些后来的移民,自然也就成为原居民心目中的“客人”了。但他们由于人数众多、生产和生活方式先进,不仅后来居上,反客为主,且占据要津,掌握了文化的制高点,甚或操控了舆情和话语权。

俗谚道:“富贵逼人来或去。”在全国大移民趋势的胁迫之下,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大潮的拍击之下,随着年青一代村人们纷纷迁出祖居地,随着一个个荒弃村、无人村的形成,尤其是1988年海南建省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纷纷迁入。于是乎,石山地区原住民的“主人”地位,本来就已岌岌可危,而今早已丧失殆尽。

与此相应的是,“村话”也由于不断丧失自己的领地和族群,业已面临着溃堤之势。

【作者王振德,系纪实文学作家,全国诗词征稿一等奖、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耕海》得主。】(王振德)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