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娱乐] 时间:2024-04-27 20:25: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12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广东聚力实施“六大工程”,广东强基固本,建设守正创新,文化文化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强省其中,推动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正是岭南“六大工程”之一。具体来说,创造岭南文化“双创”是性转新性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广东拥有广府、化创客家、发展潮汕三大民系,广东形成了广府文化、建设客家文化、文化文化潮汕文化、强省雷州文化、推动华侨文化、禅宗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态,在语言、绘画、音乐、戏曲、工艺、建筑、民俗、饮食等方面都展现了鲜明的个性特质。以此组成的岭南文化多种特色思潮交相辉映,编织成绚丽多彩的文化图景。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拥有独特魅力,深入推进岭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将文化强省建设纳入“1+1+9”工作部署,推动各项文化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广东聚力实施“六大工程”,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其中,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正是“六大工程”之一。记者了解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于今年2月11日召开的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提出。具体来说,岭南文化“双创”是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东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精神。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指出,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致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文化资源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品牌化提升和活化利用,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融入中华文化大美。

  粤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

  盛夏初秋之时,广州阳光灿烂。漫步在东山口的街道上,黄墙红砖,绿树成荫。东山,曾经是广州的华侨、军政、官宦人家的聚集之地,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东山小洋楼。位于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的砖红色楼房尤为显眼,这里正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中共三大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时期进入大革命时期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大会正式确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党和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1年6月20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早前,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向《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介绍,改扩建后,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668.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05平方米,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可生动展示中共三大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

1663147328282685.jpg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新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供图

  中共三大纪念馆正是广东红色文化丰富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东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因此,对于革命文物与遗址的保护,广东一直不遗余力。

  2021年6月,《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其首次摸清了广东革命文物的“家底”,为未来精准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夯实基础。广东还着力完善政策支持,先后出台《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广东省级财政还专门设立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岁修”制度也优先用于濒危革命文物抢救性保护。135处省级以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在去年首次“上保险”,保障金额达49.5亿元,开创全国金融保险行业参与文物保护的先河。

  除了革命文物,广东的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和级别也都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斌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专场中介绍,广东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公布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1项,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级别均居全国前列。10年里,全省新增两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增长近一倍。实施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工艺美术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占全国产值1/4,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抓标志性工程建设与重点考古项目

  白鹅潭环绕广州荔湾沙面岛的珠江河面,是珠江三段河道的交汇处。此处上承西北两江之水,但以潮汐畅通,淤积不烈。此处河面宽阔浩淼,烟波荡漾,风景秀丽怡人。历史上的白鹅潭曾经以海上丝绸之路和十三行影响世界,今天的白鹅潭则正开辟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佛同城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三江交汇之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即“三馆合一”项目)犹如一艘“巨轮”浮出水面。此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已先后封顶。近日,随着广东美术馆顺利封顶,“三馆合一”项目实现全面封顶,成为和谐统一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设计,项目定位为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未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承载岭南的文化宝藏,将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岭南文化精神传扬四海,充分体现广东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与推动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止是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越来越多标志性工程有了新的进展。李斌表示,广东着力抓标志性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中国风范、国际水平的岭南文化新地标。如今,广东画院新址启用,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阳江已经动工建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广东粤剧文化中心等重点项目正抓紧推进,广东人民艺术中心正在谋划推进。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杨匏安旧居、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蔡楚生电影博物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等一批新建项目已经落成并布展开放。

1663147374920497.jpg

历史文化保护不能单打独斗,社会公众的参与尤为重要。

  此外,广东还着重抓重点考古项目。李斌表示,广东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荣获一批“国字号”重要奖项。10年里3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3个项目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广东目前成为考古资源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田野和水下考古并驾齐驱的省份之一。其中,水下考古成为全国的发源地和见证者,“南海I号”出水文物总数达18万件(套),成为我国最大的沉船考古发掘项目,目前正积极打造世界级的考古品牌。

  据悉,“南海I号”是一艘沉没于南海阳江海域附近的南宋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以瓷器为大宗,主要有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器、浙江龙泉青釉和青黄釉瓷器、福建德化青白瓷器、闽清义窑青白瓷器、磁灶窑黑釉和绿釉瓷器,以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窑址出土的酱釉罐等。其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依托“南海I号”,广东在海陵岛上建立起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成为全省最富特点、最热门的博物馆之一。

1663147431536211.jpg

近日,“发现老城焕新之美”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街二周年主题活动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项目展示了非遗的精彩。

广州牵头成立全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也体现了广东打造世界级的考古品牌。2018年4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广州市、南京市、宁波市共同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标志着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成员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国家法律法规及联盟章程,开展海丝保护、管理、监测、展示等方面工作,并保持及时的沟通与协作。如今,广东有7个城市参加该申遗工作。全省迄今共20处海丝申遗点,占全国总数近三分之一。

  文旅融合中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创新

  青砖屋、黑瓦顶、麻石道、满洲窗、趟栊门……满满的西关味道通过“修旧如旧、外旧内新”的“绣花功夫”被保留下来,织就一幅温情脉脉、生机勃勃的都市风情画。近日,“发现老城焕新之美”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街二周年主题活动举行,非遗跨界融合案例展、非遗青年市集、非遗展演、“今日老城”体验游、“非遗在社区视野下的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主题座谈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项目,展示了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精彩。

  永庆坊位于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恩宁路街区中段,地处西关老城的核心地带。恩宁路早在1931年已建成,晚清时是华南地区商贸最繁荣的“宝地”之一,也是目前广州保存最长、最完整的骑楼街。临近永庆坊,分布着粤剧艺术博物馆、李小龙故居等文化景点,也分布着拳馆、药铺、打铜店、红木家具店等文脉悠长的非遗“土著”。这里也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首个“微改造”的试点地。几年来,永庆坊完成了二期主体开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并上榜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依托广州西关活力十足、底蕴深厚的老城区,永庆坊社区的空间作为非遗实践的实体场所一直处于动态传承过程中。非遗街区的出现,让“以人民为中心”和“弘扬当代价值”的非遗保护理念得到有效的实践,形成了以社区内生力量为主导、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运营特色。街区将老城“微改造”、商业品牌、潮流艺术、乡村振兴等与非遗资源有机融合,在原有的街景风貌和居民生活环绕中,育成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岭南文化的新姿新貌。

  永庆坊的例子正是广东着力抓活化利用,在文旅融合中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缩影。李斌介绍,在城市文脉建设上,广东指导建成广州永庆坊非遗街区,设立国家级非遗大师工作室;推动汕头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八个一批”工程,目前一批项目比如小公园开埠区成为当地的顶流景区;指导潮州古城实施提升行动,目前潮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已进入国家的预备名录。

  在广东打造精品线路上,全省推出历史文化游径70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44条,大力推广南粤古驿道11条重点线路和10条全省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而在打造品牌活动上,广东推出红色文旅护照、“潮风汕韵”文旅护照等活动,粤港澳三地合作举办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剧群星会、青年文化之旅等活动。

  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不能单打独斗,要群策群力,形成社会合力。因此,广东出台《广东省民办博物馆工作指引》,多个地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吸引社会力量共办特色博物馆,现在全省民办博物馆的数量达到120家,全省定级博物馆总数达84家、位居全国第二。广东还加强资金投入。2012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广东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其中近五年比上个五年同比增长37.36%。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9月中旬刊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