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探路绿色增长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探路绿色增长

[综合] 时间:2024-05-09 17:27: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77次

原标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探路绿色增长

元荡生态岸线集防洪、长角长贯通、体化生态与景观为一体,示范色增成为长三角区域新的区探美景打卡地。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淀湖社区设立公共移动驿站。长角长

上海青浦区、体化苏州吴江区两地城管正在进行联合执法。示范色增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廖志慧

这里是区探诗画里的鱼米水乡,有湖荡纵横、长角长林田共生的体化“高颜值”生态,在小桥流水中孕育出纯正的示范色增江南风味;

这里又是创造新奇迹的热土,仅1年时间,区探就形成32项具有开创性的长角长制度成果,展现出超越传统思维的体化“想象力”“执行力”;

这里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沪、示范色增苏、浙三地交界处,这片包含青浦、吴江、嘉善共2413平方公里的长三角一体化“试验田”,瞄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次次闯出新路。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如何既保护绿色生态基底,又实现一体化发展目标?如何从“三不管”的薄弱地区,变成新兴要素流动的发展高地?探访示范区,我们听到了新时代的答案。

打通“断头路” 连通“拦腰湖”

4月16日,崭新的示范区公交,稳稳行驶在刚贯通半年的东航路——康力大道上。坐上这趟公交,市民就能享受跨省待遇——从江苏吴江到上海青浦,只花两块钱,只用5分钟。

吴江与青浦紧密毗邻,相隔最近的两座村庄,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过去,由于两地行政隶属不同,“断头路”一直打不通。吴江人想去青浦却要绕上一个大圈,坐长途客车再转车,耗时40分钟。

在示范区执委会牵头下,两地统一立项,统一施工标准与进度,让两地的公章,盖到了一张施工图上。

去年9月30日,东航路——康力大道全线贯通。吴江与青浦,这对“遥远”的近邻,真正实现了“牵手”。

坐拥48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联合治水,是示范区担负的重要责任。

元荡,因荡面似鼋而得名,为吴江和青浦交界湖泊。季春时节,这里碧波荡漾,草长莺飞,花开似海。难以想象,过去的元荡,“腰身”系有一条蓝色“腰带”——水界拦网,是两地间界限分明的象征。

如今,历经两地共同实施的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等生态治理,元荡“腰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元荡桥。跨上元荡桥,清晰的地标告诉人们,江苏向左走,上海向右走。

打通“断头路”,连通“拦腰湖”,示范区一体化率先破题。

元荡桥边,15万平方米水域正同步进行水生态修复处理,营造“水下森林”。丰盈的水系、湖区,勾连起更醒目的生态绿色。

道路、水系连通的背后,一道道看不见的藩篱被打破。截至去年底,示范区已形成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成果,包括出台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从“三不管”到“三统一”;医保一卡通2.0版,两区一县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

在示范区,企业登记标准权统一、人才资格资质全互认、永居人才待遇共享无障碍、金融服务同城化,要素流动畅快自如,区域建设生机勃勃。

“吵”出最大公约数 平均11天诞生一项成果

揭牌仅1年多,示范区何以取得这么多突破性的制度成果?

4月18日下午1点,湖北日报报道组抵达示范区执委会门前,只见前来“取经”的团体一波接着一波,负责讲解的向娟娟激情饱满地为大家答疑。

“不少制度,都是‘吵架’吵出来的。”向娟娟感慨。

2020年,执委会办公楼里共开了1079场会,参会人次达19386人,基本上一天就有4个对接会和工作讨论会。距离最远的一次会议1.2万公里,是和德国汉堡商会的对话。“不断协调,不断争取,不断让步,最终形成最大公约数。”向娟娟介绍。

思想破冰,方能引领发展突围。

示范区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平均11天形成一项制度成果,在“8+1”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规划管理上,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套标准管品质;生态保护上,标准统一一盘棋、监测统一一张网、执法统一一把尺;项目管理上,一张清单管全域、一个目录引方向、一个标准管准入……

镜头扫过,感慨万千。示范区展厅里摆放的每份红头文件,都盖着密密麻麻的公章。可想而知,这背后浸透的努力。

执委会,作为两省一市共同成立的理事会机构,采取灵活干部选聘模式,35名工作人员中,上海13名、江苏11名、浙江11名。“到了这里,不讲各自‘方言’,说的都是示范区的‘普通话’。”向娟娟形象地比喻。

开发者联盟,聚集复旦大学、阿里巴巴、华为、长江三峡集团等12家创始成员的联盟组织,探索从项目协同向全面一体化合作模式,建立全新的生态经济发展秩序,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格局。示范区探索的“标答”,将成为全国“答案”。

东航路——康力大道省际断头路贯通工程,探索出一整套跨域工程项目的实施办法。

正在破题的跨界水体联保,今后将为全国流域共治、上下游生态补偿提供有效借鉴,甚至是长江、黄河治理参考的样本。

围绕刚刚发布的首批3项生态环境技术规范,示范区还将尽快出台统一标准联合编制、立项、发布的管理办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省域空间规划怎么编、标准如何统一、人员怎样协调、机制如何理顺,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将为全国探路,形成更大范围复制推广的经验。”向娟娟说。

锚定“五大经济” 打造世界级“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上海有了金鸡湖和寒山寺,苏州有了外滩和浦东。”江苏省发改委长三角处王权说,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各地贡献长板,弥补短板,一体化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江南山水间,共塑极中极。“水”的世界级设想,“城”的精细规划,“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全面开启。

在减距离、破分割后,示范区将专攻“提密度”,打造跨省域、最江南、超级都市圈。

工业用地新增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达产产出强度不低于1000万元/亩/年、税收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年……这是属于示范区的“经济密度”。

根据示范区发布的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域统一执行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项目《准入标准》,“一个目录明导向,一个标准管三地”,青浦、吴江、嘉善将协同打造长三角“绿色创新产业之心”。

薄薄三页纸的目录和标准,蕴藏着示范区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雄心。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禀赋特色,示范区锚定“五大经济”——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和生态型湖区经济。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吴江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产业,被放入更高标准的坐标体系中衡量。行业龙头盛虹控股正向上游石油炼化拓展,打通从“一滴油到一根丝”的全产业链。其下属企业国望高科在长三角科学家联手支持下,将市场前景广阔的再生纤维生产成本降低了8%,成功在欧美市场抢得一席之地。

“创新浓度”日益醇厚。2年后,示范区将崛起华为全球最大研发中心,占地2400亩。定位于优先装载华为终端芯片、无线网络和物联网研发等业务,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将引入超3.5万名技术人才,全球高标准的高科技研发基地未来可期。

更大视野下,河湖密布的示范区正在探索产居、人文、生态协调共生的世界级水乡人居模式。规划专家介绍,示范区将在水乡客厅这一两省一市交汇的原点,打造具有东方意韵的江南居住圈,集中实践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示范区留下百年文化遗产。

月涌大江流,风正一帆悬。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追江赶海,在探索绿色增长之路上疾行。

长三角实力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26市,区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3%。

2019年末,长三角人口总量为2.27亿。

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达24.5万亿元,占全国的24%。共有8座城市GDP破万亿,其中苏州GDP突破两万亿。

科创产业领域,到2025年,长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

基础设施领域,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生态环境领域,到2025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