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人文城市奖《成都宣言》在蓉发布 建筑大咖共话城市发展

[焦点] 时间:2024-05-03 20:11: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24次

原标题:三联人文城市奖《成都宣言》在蓉发布 建筑大咖共话城市发展

论坛现场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8日讯(记者 何佳欣 摄影报道)“2020年,联人中国的文城城镇化率超过60%。这个过程,市奖市建筑的成都、数据的布建、人文的筑大展中国城市,正在成长。咖共我们相信,话城不同城市的联人性格,他们各自的文城主体性,也将生长并且壮大,市奖市在全球化时代,成都曾经单向度的布建观念、思维与价值观的筑大展输入,必将完成双向以及多元共融的咖共转换。”4月8日,在成都举办的三联人文城市主论坛“城市与我们:重建联结”上,三联人文城市奖《成都宣言》正式发布。

三联人文城市奖《成都宣言》认为,人,才是城市的目的与尺度,只有真正于细微处显现人文关怀和最大程度包容理解的城市,才能让人情有所寄,心有所归。

论坛中,多名建筑领域的专家和人文学者进行了交流与碰撞,共同探讨好的城市生活和城市体验。

论坛现场

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回顾了以往城市蔓延的历史,盛行的汽车文化和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助长了城市蔓延。“要遏制这种无序的蔓延,首先要从人的尺度出发,将人的尺度作为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参考要素。”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一个好的城市,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公共关怀的城市,只能生长出来,不可能规划出来。而当今中国城市的现状是,几乎都经历了系统性的拆毁,几乎都已经把代表日常生活真实性的生长细节抹去。”曾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对建筑的“时间感”十分着迷。王澍一直是个喜欢用传统材料的建筑师。他曾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屋顶盖上了700万片回收的旧砖瓦;从30个被拆掉村庄里回收了40多种600多万块废砖旧瓦,作为宁波博物馆的基础材料。王澍认为,建筑产物不仅是一种空间性的艺术产品,更是一种表达时间的方式,然而,好的建筑均注重时间性的表达。

论坛现场

“打卡拍照已成为建筑的一种使用方式。建筑在以前更多作为一种工具,如今则变成为一种符号。社交媒体正改变着城市规划,促进设计的理解从功能向与商业与视觉性转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翔宁在现场阐释了网红经济下的中国建筑的走向。“‘社交媒体性’现在已经成为建筑项目设计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但从纯粹的建筑学角度来说,这些建筑饱受建筑评论者的批评。若通过呈现在平面上的内容评估建筑的用途,建筑便会沦为仅仅是拍照时一个好看的背景。如今的网红经济为我们提供了反思未来建筑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我们要反思如何应对新事物,并发展成新的建筑语言。”

在历史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马伯庸看来,建筑是有诗性的。建筑就像是一本书,有外在的装帧设计,也有内在的文字排布,灵思妙想即栖身在这一砖一瓦之间。“我们阅读书籍,是探寻作者在书卷背后的一抹灵动;同样,我们欣赏一座建筑,也是为了寻找建筑师的构思、居住者的经历过往,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某种连接。所以我觉得,建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建筑的设计一定不是技术性的,而是诗性的,不可以死板地当作一个凝固的物品去品鉴。”

论坛现场

《成都宣言》原文如下:

今天的城市,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有一些根本性的转换,正在展开。

物理性的建筑与城市,在迅速生长,技术与城市的结合,我们有了一个包含数据、算法、模型的智慧城市的未来。人才是城市的目的与尺度,在物理的、数字的城市之中,人文城市是否以及如何成长,是真问题。硬件的智慧城市与软件的人文城市之间,我们有智慧完成它们的融合吗?

实体的建筑、城市的空间与居住者、使用者,曾经古典的强关系,正是被手机传播大规模与广泛覆盖的弱关系替代。这是一种迭代?一种进化?还是一种颠覆?人与建筑、人与城市的关系,被突如其来的手机,以及互联网深刻介入,有形的空间与虚拟的传播,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人文”?

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60%。这个过程,建筑的、数据的、人文的中国城市,正在成长。我们相信,不同城市的性格,他们各自的主体性,也将生长并且壮大,在全球化时代,曾经单向度的观念、思维与价值观的输入,必将完成双向以及多元共融的转换。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方可造就!

(记者 何佳欣)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