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香飘云天外——歌剧《江姐》50年常演常新的台前幕后

[探索] 时间:2024-05-01 15:26: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35次

原标题:红梅香飘云天外——歌剧《江姐》50年常演常新的红梅后台前幕后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香飘三九严寒何所惧,云天一片丹心向阳开。外歌”在《红梅赞》的剧江姐年旋律中,江姐就像红岩上傲立雪中的常演常新红梅一样,在当代中国文艺史上光彩夺目,前幕让人们收获了感动、红梅后坚定了信仰、香飘凝聚了力量。云天

一曲《红梅赞》传唱五十载,外歌一部红色经典影响几代人。剧江姐年歌剧《江姐》一代代创演人员凭着精湛的常演常新技艺和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这朵50多年常开不败的前幕艺苑传奇。

千锤百炼的红梅后艺术精品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文艺作品才能有生命力。

1962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民心士气亟待振奋。原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从当时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革命气节。

那是新婚后第一次探亲休假,阎肃趴在炕桌上奋笔疾书,文思泉涌,将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理想,面对屠刀不后退、面对酷刑不折腰的故事娓娓道来,歌剧《江姐》的剧本初稿一气呵成。虽然剧本初稿只写了18天,但谱曲、排演、修改、加工却用了整整两年。

“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阎肃怀揣剧本和编创人员一起入川,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并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亲属和战友座谈,为精心打磨歌剧《江姐》剧本积累了丰富素材。

为了创作《江姐》的主题曲,阎肃几易其稿,最终以昂扬激越的笔调,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红梅赞》。在阎肃笔下,那株红梅一改孤芳自赏、浅吟低唱的审美视角,在人们眼前铺展开一幅傲雪怒放、万梅报春的生动写意,描绘出千万人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是由羊鸣、姜春阳、金砂负责完成的。他们三人最初加班加点完成的音乐作品,拿到会上讨论,没想到被全部否定。于是,几位作曲家又到上海、浙江等地采风,向地方戏曲学习,向民间音乐学习,从中汲取精华和养料。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方言的抑扬顿挫和表现乡土风情的韵律结合起来,化民族音乐于人物刻画之中,一遍又一遍地试唱、修改,再试唱、再加工,直到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歌声,一边和着面,一边被感动得流下眼泪,这下大伙儿才觉得行了。

1964年9月,歌剧《江姐》在北京儿童剧场首次公演。整部剧作词精美又富有韵味,曲调悠扬又充满力量,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观众的心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演员和观众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演出一炮打响。到1965年10月,歌剧《江姐》一年时间里在全国巡演257场。《红梅赞》《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一曲曲广为流传的歌剧选段,使江姐这位英雄人物成为百姓家喻户晓、钦佩爱戴的偶像。

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

历史奔涌向前,记忆被不断刷新,然而一部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剧目却永远不会老去,反而青春勃发。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歌剧《江姐》依然在中华文艺的百花园中香飘万里。这是因为歌剧《江姐》蕴含着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丰富隽永的艺术魅力、无私无我的人文情怀,始终散发着温暖与光华。

2007年国庆期间,歌剧《江姐》经过第五次复排后,作为新落成的国家大剧院的首台剧目重新与观众见面,这朵艺苑芳菲再度绽放光彩。穿越时空,舞台上的“江姐”依旧神采奕奕,场下一样掌声如雷,台上台下一样泪光相映、歌声相和。

崭新的艺术理念,赋予歌剧《江姐》全新的时代内涵。新版歌剧《江姐》在保持原剧精髓和风貌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时代烙印偏重的对白,更加注重还原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和坚贞气节的英雄形象,对革命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刻画更加细腻传神。

崭新的演员阵容,赋予歌剧《江姐》靓丽的青春光彩。新版歌剧《江姐》中的主要角色多由“80后”演员担纲,对一些抒情唱段的处理上更加细腻、自然、生活化,塑造了江姐永远年轻的形象。

可以说,歌剧《江姐》每一次复排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时代印记,把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用艺术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断提升了这部民族歌剧的艺术价值。正因为有了这种与时代同行的常演常新,让歌剧《江姐》超越了一般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给人们带来绵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熏陶和心灵洗礼。

2012年,该剧创演5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纪念演出。空军以歌剧《江姐》入选“国家优秀保留剧目”为契机,开启了大范围的基层巡演。和50多年前一样,歌剧《江姐》所到之处,立刻掀起“红色旋风”。每到一处,媒体广泛报道、社会持续关注,让人们再次领略了这部红色经典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永放光芒的红岩精神

红梅绽放,几度芳华。歌剧《江姐》以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光芒、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歌剧史上印刻下一处鲜明标记。它早已超越了一部剧作本身,成为延续艺术薪火、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歌剧《江姐》虽然经历5次复排,但一条红线始终不变,那就是红岩精神。剧中通过对以江姐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刻画,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红岩群英的铮铮铁骨,艺术地再现了先烈们为革命事业进行的不屈斗争,把革命先烈的故事谱写为一曲不朽的赞歌、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人需要信仰,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这也是《江姐》这部歌剧50多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江姐》的创作者和表演者精心培育这朵艺苑芳菲,就是要让红岩精神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土壤,一代代传承下去。他们不仅写《江姐》、唱《江姐》、演《江姐》,更努力做江姐传人。

为了让江姐这个艺术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阎肃曾专门到重庆渣滓洞体验坐牢的滋味。他让工作人员把自己的双手反铐住,戴上沉重的脚镣,一天三顿饭只吃几口用木桶装的菜糊糊。为了体验上大刑,他还真的坐了一回“老虎凳”,当捆绑的脚下加到第二块砖时,他感觉两条腿的筋都快要崩断了……正是有了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从他笔下流出的是饱含爱憎、浸透血泪的文字,一个铁骨铮铮的江姐形象跃然纸上,立在了舞台上。

红梅香飘云天外。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傲雪凌霜的红梅是坚贞不屈的象征。在歌剧《江姐》中,它成为革命者高洁品格的化身。一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红梅赞》以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咏唱,讴歌了江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她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给人以信心、胆识和力量,让人由衷钦佩、敬仰不已。身着蓝布旗袍、红色毛衣、洁白围巾,一身浩然正气的江姐早已定格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共产党人坚守信仰的形象化宣示。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革命年代,无数像江姐这样的仁人志士,正是凭借坚定的信仰,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生与未来。当我们缅怀和追思革命先烈,沐浴着他们灿若云霞般的信仰光芒,更要自觉接受他们的精神洗礼,传承他们的精神财富,去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嘉陵江畔傲雪梅,一曲丹心献青春。”信仰的力量总能跨越时空。以歌剧《江姐》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如同烛照心灵的灯火,鼓舞着我们以信仰的力量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前进。(■危立平)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