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史讲成相声,这位大学老师线上收了141万学生

[热点] 时间:2024-04-30 19:01: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66次

蒙娜丽莎为什么没有眉毛?朱元璋为什么是把艺猪腰子脸?如何欣赏小猪佩奇,茜茜公主又有哪些黑历史?

提出这些看似无厘头问题的术史师线上收生,不是讲成搞笑账号,而是相声学老首都师范大学的美术教师、画家杨藩。位大万学在抖音上,把艺他的术史师线上收生账号叫杨藩讲艺术。从讲解日本浮世绘的讲成前世今生到探究欧洲宫廷名画的历史背景,从传授《富春山居图》的相声学老绘画技法到剖析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美术亮点,杨藩的位大万学短视频就像一节节精简版的艺术课,严肃处纵横古今,把艺诙谐处又穿插相声段子、术史师线上收生寓教于乐。讲成

不到十个月,相声学老杨藩就在短视频平台积累了141万粉丝。位大万学有人说幽默的老师最有魅力,也有人好奇:到底是怎么做到既接地气又高雅的?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

34岁的杨藩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中国美术教育的薄弱是在首都师范大学的课堂上。8年前,他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开始在首师大做教师。在课堂上,他问学生知道哪些画家,大部分人只能说出达•芬奇、毕加索、梵高三个人,他又问知道哪些中国画家,有些人答不上来,也有些人勉强能说出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三个名字。杨藩发现,很多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以前几乎没上过美术课,因为不高考,所以美术课都被其他课程占领了。

杨藩在课堂上。被访者供图

很多年轻人没有审美的习惯与爱好,也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这让杨藩忧心忡忡。普通人可能没必要详细了解艺术史,但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这一点,很长时间里都被忽略了。杨藩说。

与很多画家从小练习绘画技巧不同,杨藩的艺术之路恰是从欣赏美开始的。他出生于河北任丘,父亲是军人,母亲是语文老师,从小他便爱去军队阅览室借阅图册。他先看了不少类似《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题材作品,后来胃口越来越大,他又借了西方美术作品集回家看。然而即便这样喜欢,杨藩也没有参加过美术培训班。

那时有个邻居小孩学美术,杨藩一度有点羡慕他。有一次,学画小孩的父亲拿儿子画的鸟给杨藩看,杨藩觉得他画得很好,几笔就能画出只鸟来,可再往下翻,杨藩就意识到不对了:为什么所有的鸟都一样呢?他不知道这个疑问的根源是什么,但直觉告诉他这样学画不对。如果让我按照老师规定的方法画一模一样的鸟,我就不去了。我觉得画画是很自由的,我愿意这么画就这么画,愿意那么画就那么画,而不是先画一个嘴巴、两只眼睛,再画一对翅膀,那样学的只是步骤,而不是画画本身。

这件事之后,杨藩再没动过参加培训班的念头,直到高一决定走美术这条路,他才正式拿起画笔开始学习技巧。三年后,他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四年后,他又以专业成绩第一的身份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国画大师李洋教授。

直到这时,杨藩才明白为何自己看到邻居小孩画的那些相似的小鸟会感到一种限制。艺术是把现实的物体通过大脑加工变成艺术形态、最后展示出来的过程,现实的小鸟和你画的小鸟之间的不同才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杨藩说。

这样的经历使杨藩比其它美术教育者更重视欣赏的意义。在他看来,美育的过程不是教大家练具体的技法,而是唤醒对美的知觉——杨藩说,这也是2021年7月他决定做短视频的原因。抖音是一个广域平台,可以让很多非美术专业的人接触到艺术。哪怕他还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看到美,心情好一点,情绪舒缓一点,我也觉得很荣幸了。杨藩将培养画家比作是培养一个在奥运赛场争金夺银的运动员,而将做短视频比作是带各位父老乡亲和小朋友在公园遛弯儿,他的目的不是立竿见影地收获果实,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在种下了一颗种子,保不齐这一百多万粉丝里能出一个画家。 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你就要把起点放得更低

杨藩很清楚抖音平易近人的定位,因此在他的短视频中,很少连篇累牍地出现专业名词。学术文章要考虑风雅颂,做科普则要将对方能理解放在第一位。更何况我的好多观众是带着孩子在看,所以我能不用成语就不用成语,能用大白话讲明白就用大白话。

讲解欧洲宫廷名画时,他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比作尿盆收藏家、将亨利八世的形象总结为穿貂皮裤衩,戴两顶绿帽,讲解中国宋代绘画的人物形象时,他又以经典电视剧《水浒传》为切入点,谈起欧洲古代对高发际线的审美,他不忘在评论区调侃大家可以@你焦虑的中世纪美女朋友,讲大画家达•芬奇的故事,他不忘在其中穿插相声和小品段子,以至于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说要是没有侯耀文老师这相声你可怎么办啊?

杨藩从小喜欢相声,小学时业余学过,清末到现在的名段子听了个遍,还特地买了《相声大全》这类书做研究。有时作画太安静,听交响乐又太容易被里头深沉的情感裹挟,杨藩就听相声。段子滚瓜烂熟、手到擒来,做视频时不方便直接表达的话他就用相声或小品代替,反而成了一种特色。

做短视频就是要以兴趣为导入,把人领进门后,今后能不能成为专业的人才,就要靠你自身的热爱与坚持。我的专业教学一定存在反复的、枯燥的东西,但科普不用操心这个问题。在杨藩看来,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知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扁平化、广泛性,假使他仍然要营造艺术的神秘性或者吹嘘某个艺术家,那就会完全抹杀平台的特性。回到那句话,要让更多人接触到艺术、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你就要把起点放得更低,尽量遵从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尽量消除传播的障碍。

争夺听众的注意力,不仅是杨藩作为艺术科普博主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眼下他作为大学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课堂上,手机已经是老师的重要竞争对手,横屏是在看电视,竖屏是在聊天。杨藩以前觉得教学就是和手机作斗争,但做短视频之后,他觉得实现了某种和解。艺术本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印象派的发展是由于照相技术的冲击,当代主义的作品也是依托很多技术在往前走,所以技术与艺术、艺术教育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我要着眼的不是技术对教育的冲击,而是主动改变,迎接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毕竟教学的目的在于将教育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而不在其它。

抖音粉丝数越涨越多,杨藩在校内也成了学生追捧的名师。学生反馈他上课时互动性越来越强,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选课的人越来越多,课上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少。今年通识课,五六十个的学生名额扩容到一百,仍然不够选,杨藩就被迫停掉了。

一百个人怎么交流?我得想想办法,怎么让课堂又活泼又有益。不管是现实课堂还是短视频账号,杨藩的理念从来都是一致的:讲堂固然神圣,但一切的出发点在于学生,而不在老师——他希望,未来那些同样可能教书育人的学生也能秉持这一点,教育不是训练,艺术熏陶也不是照猫画虎,它是启蒙,也是一种终身陪伴。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